《小团圆》出版还是销毁? 这是个问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小团圆》出版还是销毁? 这是个问题
2009年04月20日 08: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宋以朗很清楚,无论是出版还是销毁《小团圆》,他都会挨骂

  宋以朗解读张爱玲遗作出版谜团———

  这是一部让天才作家张爱玲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来写,此后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修改,直到去世前还不满意的小说;一部让受托付的朋友矛盾纠结,在出版和销毁之间摇摆不定的小说……张爱玲的遗作、长篇小说《小团圆》在尘封33年后终于出版,小说将它已经谢幕的作者再次推到幕前,成为争议和议论的焦点。

  使得《小团圆》重见天日的是宋以朗——张爱玲的生前好友宋淇之子。1992年,寓居美国的张爱玲在去世前三年,一纸遗嘱,将自己所有的财产留给了宋淇夫妇。2007年,母亲邝文美继父亲之后故去,宋以朗,这位并非“张迷”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勇敢地替自己的父辈们做了决定,也承担了由此而来的骂声。事实上,在清点完张爱玲与父母的书信往来、弄清了《小团圆》的来龙去脉后,他就已经很清楚,无论是出版还是销毁《小团圆》,他都会挨骂,只不过是不同的人而已。

  -“难产”多年 好不容易写出《小团圆》

  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友谊始自1952年。那年,张爱玲移居香港,为了维持生活,她应聘到美国新闻处做翻译,与同样来自上海、同在新闻处做翻译的邝文美逐渐要好起来。

  直到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宋淇夫妇差不多每天都有机会见到张爱玲,尤其邝文美和张爱玲几乎无话不谈,有时回到家里还抽空将当天谈话中犹有余味的絮言匆匆录下留念。宋以朗在父母的遗物中,找到张爱玲的一封信。信中张爱玲称邝文美为自己的“知己”,“自从认识你,知道这世界上的确有人可以懂得我的每一方面。”

  1961年到1962年,张爱玲在香港编写《红楼梦》剧本,有一段时间,曾经寄住在宋家,宋以朗当时12岁左右。只要不在香港,张爱玲就会给宋淇夫妇写信,甚至在她去世前的隐居生涯中,他们也一直保持通信。正是这些信,点滴记录了《小团圆》创作的过程。宋以朗说,他整理出的张爱玲与宋家的书信中,有两万字与《小团圆》有关。

  从书信中可以看出,早在1954年或1955年,张爱玲就已经在写“自己的故事”了。张爱玲赴美后,转而以英文写作自传体小说《易经》,但一直没能出版。直到1975年,她再次转用中文写作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张爱玲的信中,她提到,这两个月她正在赶写的《小团圆》,“是采用那篇奇长的《易经》中的一小部分”,并“加上爱情故事”。那年9月,张爱玲终于向好友宣告 “难产多年的小说好不容易写了出来”,而她为此“简直像生过一场病,不但瘦得吓死人,也虚弱得可怕。因为血脉不流通,有时候一阵阵头昏,前两天在街上差点栽倒”。

  -一改就是二十年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完婚,三年后,两人离婚,这段短暂的婚姻和“胡张之恋”,成为胡兰成炫耀的资本。1959年,他出版了《今生今世》一书,书中描述了包括张爱玲在内,与自己有关系的八个女人。

  显然不同意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对“胡张之恋”的描写,更担心别人照抄胡兰成的说法写自己的传记,张爱玲加快了自传小说的写作。《小团圆》半写家史半写情史,主人公“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正是“胡张之恋”的写照。然而,当时的台湾正值政治敏感期,1974年,从日本回台任教的胡兰成被指为“汉奸”,被迫辞职,甚至连写文章都只好用笔名。宋淇夫妇担心,这部书的出版会给正在寻求翻身机会的胡兰成“大出风头”的良机,连累到张爱玲。

  宋以朗说,他父母给出的技术上的解决方法是:修改《小团圆》,或者将九莉的身份背景改掉,或者将邵之雍改为最终被暗杀的“双面间谍”,使得别人不会“对号入座”。然而,从书信看出,张爱玲没有接纳“双面间谍”的改法,对《小团圆》修改的讨论基本上是围绕着“九莉”背景的变动进行的。

  向来不改小说稿的张爱玲在此后着手修改《小团圆》,而这一改就是20年。可惜最终也没有完成。1995年,张爱玲撒手人寰,她的所有遗物漂洋过海,到达了她指定的继承人——香港的宋淇夫妇家。不过,2007年,当宋以朗最终成为张爱玲的文化遗产执行人,并着手整理张爱玲的书稿后,他并没有发现其中有《小团圆》的修改版。目前,1976年版的《小团圆》仍是他手中唯一一个版本。

  -“有关张爱玲的东西是从奇奇怪怪的地方找出来的”

  父母在世时,有关张爱玲的事情对于宋以朗来说,似乎与己无关。他是1976年离开香港的,后来一直在美国生活。宋以朗坦言自己并非“张迷”:“张爱玲的作品,我没有看完。” 他说,张爱玲的一些作品,如《秧歌》和《赤地之恋》等,他也不太喜欢,“因为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香港少年来说,张爱玲那些书里的故事实在是离我个人的经历太远了。”

  张爱玲去世后,宋淇不久也重病在床,1995年年底,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社长平鑫涛和儿子来香港看望宋淇,宋淇亲手将《小团圆》的手稿交给平鑫涛。2003年,邝文美突然中风,宋以朗回到香港照顾母亲。“中风之前,她给我打电话时,曾经提到过张爱玲的事,说过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心里很烦之类的话。”宋以朗说,妈妈不愿意做决定,一方面是讨厌媒体的关注;而另一方面,“如果出版,有人问她,你这样做是不是背叛了张爱玲的原意?她会觉得很伤心,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2007年11月,没有对《小团圆》做出任何交待,邝文美也去世了。 张爱玲的遗产归宋以朗与姐姐宋元琳继承。“一开始,我并不了解《小团圆》的来龙去脉。”宋以朗说,他只是整理家里的物品,有关张爱玲的东西是从“奇奇怪怪”的地方找出来的。比如,他在床底下发现一个盒子,打开一看,一个黑色的垃圾袋里,装着的是他父母写给张爱玲的信。

  他作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整理出了张爱玲的一篇散文——《重返边城》,2008年3月交给了皇冠出版社出版。到了2008年12月,他已经看过张爱玲遗下的所有书稿,并明白《小团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小团圆》的收入会用在有关张爱玲的事业上

  1992年2月,张爱玲立下遗嘱,交待“弃世后,所有财产将赠与宋淇先生夫妇”。且在遗嘱所附的信中,她说:“还有钱剩下的话,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小团圆》小说要销毁。)”但紧接着,她又表示,“这些我没细想,过几天再说了。”

  与父辈们不同,宋以朗是以一种理智的方法衡量《小团圆》的处置方法的。他列出了所有他能想到的后果。“销毁挨骂,出版也挨骂,而搁置虽然不挨骂,但意味着像我父母一样,又把难题留给后人。”宋以朗说,他今年已经60岁了,没有孩子。他决定出版1976年原稿,不作任何删改。由于《小团圆》手稿还在平鑫涛手中,宋以朗说,实际上他做这个决定时并没有看过《小团圆》,但他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并已经做好了面对“违背张爱玲原意”的指责。

  宋以朗认为,事实上, 这封信不是遗嘱,不是法律文件,而是众多书信里的一封的其中一句。“如果张爱玲真的要销毁《小团圆》小说,她会写:见此信请立刻销毁《小团圆》稿件,再回信确认。”但她没有。而且,直到1993年,当时宋淇的身体也不太好,她还直接与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编辑们书信交流修改的事情,承诺“《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云云。

  《小团圆》出版后,果然引发争议。2009年2月26日,《小团圆》在台北首发时,台湾大学教授张晓虹倡议“张迷”们抵制,“不买,不读,不评”,报纸和网上也是一片反对声音。不少人质疑宋以朗“违规出版”的动机。

  虽然早有准备,但宋以朗还是觉得有点冤。“这件事,我不是为我自己做的。”他说,他甚至因此对张爱玲和父母有点不满,“因为他们不想对《小团圆》做决定,所以就什么都没有做,让我不得不承担这种责任。”

  宋以朗以一种西方式的观点看待《小团圆》给他带来的财富:“张爱玲把她的遗产留给了我父母,是因为他们是朋友,我想我父母从来没有想法,要把这些钱留给我去花,我也不需要这些钱。”他说,《小团圆》的收入,他会用在有关张爱玲的事业上。比如《小团圆》在香港首发时,一本书都没有卖出,他就捐了100万元港币给香港大学作为张爱玲奖学金,条件是面对来自大陆和台湾的文科女生,因为这正好符合张爱玲的背景。“以后我不会再开记者会宣布,因为太做作了。”宋以朗说。

  宋以朗说,他也不会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打理张爱玲的文学遗产上,“我有我的专业,而且,2012年后,张爱玲所有的书稿都出版了,只需正常运作就可以了。”他说,将来他还会告诉自己的外甥们:“每年看看版税的多少,交三分之一做奖学金,三分之一用来进行张学研究。”

  郑媛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