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线”保护所有在编不可移动文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紫线”保护所有在编不可移动文物
2009年04月21日 14:1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广州文物古迹的百科全书———14卷《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今天首发

  “紫线”保护所有在编不可移动文物

  重达70斤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14卷)今天上午在广州博物馆举行首发式,所有进入《汇编》的不可移动文物将受紫线保护。

  据丛书主编陈建华介绍,广州市规划局将把《汇编》中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列入紫线保护范围。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城乡建设中,谁要再想打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主意,将不再那么容易了。“这相当于孙悟空给唐僧在地上划了一个圈,白骨精就进不来了”。

  从2003年6月起,广州市2000多名文化遗产工作者———包括官员、专家、基层工作者等参加了这一文化遗存拯救行动。今年81岁高龄的考古专家麦英豪不仅坚持参加田野考察,在丛书编纂过程中,还将总共14册、6078页、784万字的文稿全部披阅一遍,以致眼疾恶化,左眼失明。

  在列入《汇编》的文物中,收录了4250条文物线索,涵盖了广州市自1956年以来总共四次文物普查的全部成果。尤其是从2003年启动的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以大规模的地毯式调查方式,力求全面摸清全市文化遗产的家底,及时将一大批有可能消失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汇编》内容不但涵盖了文物古迹、古村镇、历史街区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了名老字号、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翔实全面,堪称广州市文物古迹的百科全书。

  记者发现,列入《汇编》的古祠堂多达1259项。麦英豪说,“为什么现在这么重视祠堂?第一,人是要有自己的根的;第二,它是古建筑。”此前文物保护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情况,广州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同南越国、鸦片战争、黄花岗起义等相关遗迹,列为文化遗产的古祠堂仅21项。“民间古建筑受到保护是第四次文物普查的重要特征。”在《花都区卷》中,收录了大量古村落建筑群图片,“花都古村落最珍贵处,是有大量精致的壁画、木雕、灰雕、石雕,艺术价值都很高。”麦英豪说。

  《汇编》还收录了一大批古墓葬。“南沙历史上的著名文物主要是虎门炮台,本以为没有多少东西。”麦英豪说,令他们感到特别惊喜的是,那里发现一批古碑文,其中一个碑刻记录了元代渔村有“享寿一百有八岁”的老人。“如果只有一个人活到了108岁,那就是孤证,还不能说南沙人是长寿的,但还有一些记录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碑文,说明历史上南沙空气好,那里的人是广州最长命的。”

  市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征之一,文化遗产中也多有体现。麦英豪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荔湾区卷》收了一块道光21年刻立的石碑,碑文说这里曾经住着刘李两家人,刘家小花圃的围墙,紧贴李家祖祠,使李家门口小巷狭窄。于是刘家拆了围墙,打开小花圃,李家宗祠视野从此开阔,两家因此也非常和谐友好。”

  《汇编》及时将广州“最后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令它们得到保护,使这座城市的历史顿时生动起来。“它们进了紫线,就全部不能动了,我们对得起子孙后代。”麦英豪说。

  樊克宁、张演钦、蔡锦明、曹晓亮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