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路:中国儿童文学的目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张之路:中国儿童文学的目光
2009年04月23日 15:28 来源:文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我们能够往以前看多远,我们就能够往未来看多远。中国的儿童文学从保守的时间来看,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行程。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历史上曾经为中国儿童文学做过贡献的人们。

  曾几何时,有些儿童文学从教育的文学渐变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学。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创作的意识当中以为只有吸引儿童就是好的作品,吸引儿童就是唯一的目的。我以为这是需要反思的。儿童文学中应该有教育的因素,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前辈精神的引领。当前问题是:他们不是不需要引领,而是需一只被他们信服的大手引领。这种引领包括智慧的启迪、艺术化的人文的熏陶。

  曾几何时,有些文学创作从追求深刻追求内涵渐变到了追求简单、追求娱乐,这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儿童文学让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我个人以为,当一个孩子看了你的书,可以笑,可以哭,但他还思考了一会儿,体会了一些人生的况味,这是最理想的……

  科学与文学的目光

  中国的儿童文学应该有一种科学的目光,在评价评论作品的时候尤其重要。我所说的科学就是仔细阅读文本之后负责任的批评,就是符合创作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评价。评价可以是多元的,但评价不能是违心的,评价可以是个性化的,但不能是霸道的。我们退几步来讲,评价可以原谅到人情化的捧场,也不完全拒绝商业的运作,但不能是歪曲的。尤其对儿童文学来说,它就是儿童的精神奶粉,这是评价的底线。

  我们现在的评价有几个参照物,目前流行的第一个参照物就是国外儿童文学。按照目前的舆论,比他们好还没有,和他们差不多的极少。但遗憾的是这些评价都是笼而统之,至今我们没有看到几篇具体的就某一个门类某一种题材甚至某篇国外儿童作品与中国的某篇作品比较的文章。我们在出版的时候为了宣传有时候也不得不屈尊说,“这部作品就是某某国的某部作品的中国版”,我以为,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作为出版社和作家其实是用不着这样的,因为冷静一想,这样做是表扬我们自己还是贬低自己,还真是个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和国外儿童文学尚有差距,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也有许多优秀的可以和国外儿童文学比肩的作品。文学不是技术,更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在相互比较的时候必须考虑地域语言不同的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商业竞争的问题、强势文化的话语权的问题。因此用外国作品作为坐标评价中国的儿童文学可以成为一个标准,但不是全面的更不是唯一的标准。

  创新的目光

  中国儿童文学应有创新的目光。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都出现非常繁荣的局面。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令人担心的情况。许多作家创作的相当数量的作品,共性大于个性。共同的场景,共同的人物,共同的矛盾,共同的结局,甚至书名都比较相似。在一个强调创作繁荣、创作多元、创作出新的时代,我们却遗憾地看到,许多作品有趋于单一化的倾向。

  比如,读者的年龄段都向小学生汇集;用心地认真地写作都向快速的简单的写作汇聚;所有的生活都向校园汇集;所有的情感都向快乐聚集,所有的写作目的都向畅销汇集……

  当“哈利·波特”进入中国的时候、当某一部中国作品畅销的时候,许多作家在受到启发和冲击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模仿(不是学习)的一窝蜂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儿童文学是脆弱的,是不够健壮的。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我们可以有一个畅销书的目光,但还应该有一个为艺术而写作的目光,一个为创新而写作的目光。

  和谐的目光

  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有和谐的目光。除了作品中的和谐,作为儿童文学工作者之间也有个和谐的问题。在谈到中国儿童文学生态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广义谈到生态的时候,都赞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但在谈到具体的尤其是和自己有关的作品时却都会强调自己的生长与繁荣。

  儿童文学的和谐首先来自作家之间的和谐。作家之间的交往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强调自己重要的时候不要排斥其他的作品。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除了竞争之外还应该和谐共存,有种承认别人存在的风度和实践。我希望作家和评论家经常来往,经常交换意见。儿童文学有着团结和谐的传统,这种传统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本文为作者在“2009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