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称媒体发“假新闻”:伪命题、真炒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立群称媒体发“假新闻”:伪命题、真炒作
2009年04月27日 10:38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假新闻、伪命题、真炒作

  《天天新报》于 2009年4月22日发表了该报记者朱渊《王立群为焚书坑儒翻案 魏明伦“坑谁都是暴行”》的文章。此文是典型的假新闻、伪命题、真炒作。

  我认为: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并非儒生,坑儒之说带有放大和夸张的成份。试问《天天新报》,这就叫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翻案吗?

  《史记·儒林列传》论及此事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汉书·儒林传》论及此事也说:“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

  东汉王符的《潜伏论·贤难》篇也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

  可见,整个西汉的史学家与学者把秦始皇的“坑儒”称为称为(此处重复称为,应为衍文。编者按)“坑术士”。

  汉代文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最为严厉,但是,司马迁、班固、王充一致称后世广泛流传的“坑儒”是“坑术士”,按照《天天新报》的说法,司马迁、班固、王充都是为秦始皇的“坑儒”翻案,这说得过去吗?

  所以,《天天新报》认为把“坑儒”改为“坑术士”是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翻案是假新闻。此说讲了两千多年了,还能叫新闻吗?如果这叫新闻,只能是假新闻!

  对于一个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不要说读一读《史记》《汉书》了,但凡翻翻《史记》、《汉书》的人都不会对“坑术士”感到陌生;堂堂大报,竟然将此曲解为“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翻案”,我只能惊讶:《天天新报》竟然无人翻过《史记》、《汉书》,否则,何必造此假新闻呢?

  秦始皇杀的是“术士”还是“儒”,只关乎到杀的对象是谁,丝毫不涉及杀人是暴行还是仁德。因此,《天天新报》把我讲的“坑杀对象是谁”偷换成“杀谁都是暴行”是标准的伪命题!我在书中写到:

  秦始皇不论以什么为理由杀戮四百六十人,不论人数是否为四百六十,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能哭能笑能跑能跳的人。秦始皇为这些人定罪只是胜利者的正义而不是正义的胜利。

  试问《天天新报》的大人们,读过这些文字吗?翻过这些文字吗?既不读,也不看,断章取义,混淆视听,制造假新闻,炮制伪命题,《天天新报》无非是借此炒作自己嘛!

  如果《天天新闻》(闻当为报。编者按)的炮制者没有时间读书,我可以告诉你们:这段话在我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册第90页。请擅长炮制假新闻的《天天新报》读读相关章节再发表高见,这样,造假的水平也会高一些。否则,实在对不起花钱买报的读者!

  偷换概念,栽赃陷害,无限上纲,加害他人,是不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暴行”呢?媒体连起码的逻辑都不讲,把“杀的对象是谁”与“对杀人的评价”混为一谈,这是不是滥施“暴行”呢?我就是一位“普通教师”啊,与堂堂剧协副主席这样的“高干”差别极大。“坑”了我,只能算是杀了一介草民;“坑”了中国剧协某副主度(度应为席。编者按),那问题大了,那叫杀害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

  “术士”是方术之士,“儒生”是儒家士人,这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术士”也读儒家经典,但是,“术士”更多是精通方术,并不是纯儒。既然“儒”中有“术士”,我为什么主张用“术士”而不用“儒”呢?

  “坑术士”比“坑儒”之说出现得早。“焚书坑儒”最早出现在东汉卫宏作《古文尚书序》中:“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我们讲的秦始皇“坑术士”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依据。但是,东汉人卫宏记载的焚书事件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大相径庭:

  秦始皇将古文字改为小篆和秦隶,担心天下读书人不服从。于是,召集天下的读书人到京城,先封为“郎”(侍从)。再秘密派人在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瓜。由于地下温暖,冬天长出了瓜,这在秦代没有塑料大棚的情况下是一大奇闻。秦始皇借机诏天下博士讨论冬天长瓜一事,博士们议论纷纷,争执不下,秦始皇派博士们前往骊山实地考察。当博士们在骊山山谷的一块瓜地实地考察之时,秦始皇暗令从山上往谷中填土,七百多位博士全部活埋于骊山山谷之中。这不是卫宏记载的“坑儒”新说。卫宏的原文是:

  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之中温处,瓜实,乃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天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生方相论难,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终命也。

  卫宏说出现得很晚,而且卫宏又没有交代史料来源,因此,卫宏说极不可信。所以,卫宏提出的“坑儒”说最好不用,在此新说基础上产生的“焚书坑儒”也最好不用。

  再者,“坑术士”可以避免误读。秦代的“儒”包含了术士,但是,后世人们理解的“儒”已经与秦代的“儒”差别很大。此“儒”非彼“儒”。后世之“儒”,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儒”更多地被理解为“儒家”、“儒生”。后世不少使用“焚书坑儒”一词者十有八九都将其理解为秦始皇杀儒生、灭儒学(当然,我们的全国剧协某副主席不会有此误读!)。为了避免这类误读,最好将“坑儒”改成更为准确的“坑术士”,何况这不是我的创造(别太抬举我),而是司马迁、班固、王充的等西汉学者共同的说法,我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如果要批“坑术士”,先批司马迁,再批班固,三批王充,我愿陪斗!

  最后,爆料一点“百家讲坛”的消息。为了配合央视每年一度的“文化遗产宣传月”,“百家讲坛”今年录制了一组有关巴蜀大地古迹的专题节目:三星堆,金沙,杜甫草堂,武侯祠等,而且,所请的主讲人几乎全是“巴蜀人才”,但是,没有“巴蜀鬼才”,毕竟讲坛对“人”与“鬼”还是区分得很清的。

  王立群

  (原载于王立群博客2009-04-23)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