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如果“五四”,如果新文化运动……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潘采夫:如果“五四”,如果新文化运动……
2009年04月30日 08:39 来源: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果“五四”,如果新文化运动……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正在准备之中。如今,纪念也成了一场运动。当纪念也成了一场运动,我们就不得不审视纪念的价值。纪念不是为了神化,是为了看清当下这个时代。面对“五四”,我们这个时代必须保持必要的谦卑。

  这几天看了一些新旧材料,对“五四”终于有了一点模糊的印象,梳理了一下,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在那一段风云际会里,往往有一些命运攸关的时刻,杰出人物站在历史的十字街头,他们看似偶然踏出的一步,往往深深浅浅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现在让我们“游戏”一下历史,玩一个脑筋急转弯,把这种偶然性时刻放大,来假想一下历史的风会向哪个方向吹吧。

  如果蔡元培不请陈独秀。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之前,陈独秀不过是一个秀才,也没有留洋文凭,顶多是一支潜力股。但蔡元培就认准陈独秀了。如果蔡元培不找陈独秀,他的北大依然会兼容并蓄,但一定不会那么精彩纷呈;而陈独秀如果不知遇于蔡元培,他肯定进不了北大,《新青年》未必能到北京,这新文化运动能不能成事,还真是成疑。

  如果陈独秀没有狎妓。对于这个问题,胡适给了一个绝好的分析。当年陈独秀狎妓流言被散播,蔡元培屈从内部压力,取消其文科学长一职,陈独秀愤而出走。16年后,胡适仍然无限欷歔,他说:“独秀因此离开北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者的变弱,皆起于此夜之会。此夜之会……不但决定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政治与思想的分野。此会之重要,也许不是这十六年的短历史所能论定。”

  如果没有火烧赵家楼。“五四”游行到了赵家楼,学生们跳墙到了曹汝霖家里,搜查曹汝霖不获。两个穿着长衫的学生,从身边取出洋铁扁壶,低声说“放火”,霎时浓烟冒起。事情迅速恶化,警察不得不采取镇压行动,32名学生被抓,“五四”运动呈星火燎原之势,影响迅速扩展到全国。如果没有那两个学生的点火,一次和平示威会有多大影响?也许谁也说不好。但群众性暴力,不正是群众运动的天然果实吗?这一把革命之火,是肯定要点燃的吧?

  如果不是北洋政府。火烧赵家楼之后,北洋政府警察开始抓人,后在群情激奋之下,教育部又苦劝被抓学生出狱,到拘留所向学生们低声下气道歉,学生们还是不出去。后来步军统领衙门和警察所派人道歉,预备了汽车和爆竹送学生出狱。这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体质虚弱,对社会缺乏控制力,对民主还有一点点畏惧。如果当时执政的不是北洋政府呢?“五四”运动还会有当时的盛况吗?

  如果没有“五四”运动。胡适晚年对“五四”的看法有了大变化,他认为“五四”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为一个政治运动了。我理解他深深的惋惜,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把他与诸同仁开创的新文化运动,生生地打断了,从此救亡压倒了启蒙。

  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也许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启蒙的时间越长,也许社会为变革就准备得越充分。而新文化运动播下的民主与科学的种子,至今没有长成参天大树,反而长期营养不良,间或还转基因一下,这不能不让人思之想之,叹息再三。

  (作者为新京报编辑)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