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讲不完的话题:从"我要当明星"到"为什么呢"(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小沈阳讲不完的话题:从"我要当明星"到"为什么呢"(2)
2009年05月13日 2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接下来,央视把小沈阳安排进《收废品》,已是一片刻意提携之心,但“强扭的瓜不甜”,不得不放弃。然后又试图让他上元宵晚会,更是在勉力为之了,只可惜囿于固有体制的原因,无法轻易突破。其实,央视试图推出新人的诚心此时已昭然若揭。即使最后没有起用小沈阳,陈临春还不忘公开为他“打气”:“他是以后有可能跳出来的一个很优秀的演员。如果以后全国都接受了,他马上会成为赵本山。”

  但在“道德标签”的影响下,央视的良苦用心反而被视为了“忽悠”——“央视三番五次忽悠小沈阳,太不尊重二人转艺人了,强烈谴责中央电视台的霸权行为!今后我们再也不看央视的节目了。”“如果说节目时间过长,那为什么不删别人的,只删小沈阳的?”在小沈阳的贴吧和个人网页上,这样的声讨声不绝于耳。那些对央视春晚素有不满的人,也似乎找到了最佳的批评道具和发泄机会——将滚滚的怨气直接转化为小沈阳汹涌的人气!

  客观地说,大到央视春晚,小到单位联欢,节目审查时没有通过在任何一台晚会上都再正常不过。央视春晚自1983年除夕之夜横空出世以来,更是不知“毙”掉了多少参选节目。但二十多年来,已发展成全国人民一项“新年民俗”的央视春晚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民间道义、理想和愿景,而又因为自身体制的原因无法及时跟进和兑现,再加上多元除夕文化选择的冲击和新媒体的不断挤压,近些年央视春晚不但影响式微,而且衍生出另一种“民俗”——老百姓一边看春晚,一边骂春晚;岁岁盼年年望,每年都失望。这样的背景下,明星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更容易卷入话题中心。小沈阳“事件营销”有了最佳“酵母”和“温床”。

  约翰•斯维克在《注意力经济》中指出,讲故事是媒体的基本卖点,故事源于事件。在春晚事件的策动下,小沈阳开始悄然崛起为东三省的“新星”,甚至被许多人视为赵本山之后东北小品的希望。他在元宵晚会上没有播出的《我要当明星》被传到网上后,一时成为人人下载的“猛料”。网友们一边享受着他的超级娘娘腔和超级明星模仿秀带来的另类“笑果”,一边满足着“偷窥”式的快感——央视越不让上的东西,我们越要看!一边还充当着自发的传播推手——我这里有《我要当明星》,就是央视没有上的那个,想看吗?这样的话语,在诸如QQ和MSN的网络人际间完成传递只需瞬间工夫。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