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提升艺术节品牌内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提升艺术节品牌内涵
2009年05月15日 10:3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京剧杂技《粉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提升艺术节品牌内涵

  ——访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

  本报记者 刘 琼

  4月28日至5月29日在京举办的第九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主打“创意欢乐分享 艺术温暖生活”主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中外艺术团体近600多名艺术家的表演给文化生活带来亮色和温暖。

  已走过9个春秋的“相约北京”作为亚洲春季最大的综合性艺术节与往年有何不一样?进入后奥运时代,“相约北京”作为知名国际艺术节品牌,又将如何丰富和提升品格?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

  深化公益,打造“人民的艺术节”

  赵少华表示,为进一步完善“相约北京”品牌体系,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局,作为国家主办的大型国际艺术节,本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结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在具体规划和组织工作上做了一些调整。

  面临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本届“相约北京”倡导“文化反周期”理念,顶住压力,逆流而上。全面贯彻“人民的艺术节”宗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大量公益演出、中外艺术家广场联欢和公开讲座、工作坊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刺激文化内需,增强文化信心,让广大人民从艺术节中获得实惠。

  公益性作为本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本届“相约北京”向社会各界发出“公益文化倡议书”,同时保持了“奥运公益文化月”品牌,将陆续向社会发放演出门票3万多张,包括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共约23项演出;如以平均票价 150元计算,总价值近500万元人民币;受惠人群将包括共和国功臣、劳模、离退休老干部、残障人士和大学生等。另外,“相约北京”传统公益品牌——广场联欢活动,集中在五一劳动节和端午节两大节日,也是考虑将文化艺术节与法定节假日有效结合,以便更多的普通群众能够参与、受益。其中端午节期间,将有来自哥伦比亚、日本、瑞典、波兰、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云集延庆,与中国百姓一起分享独特的中国龙舟文化。5月30日的广场闭幕演出,观众规模预计2万人,也将是历届广场演出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由中外艺术家联合推出的公共文化讲座、艺术工作坊以及联合媒体共同发起的公益文化日、公益文化周活动等也拉近了文艺与公众间的距离。

  本届“相约北京”开设“庆典中国”板块,举行系列纪念演出和庆典活动,集中展示60年来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如开幕演出《欢乐颂——历届中国国际钢琴、小提琴和声乐比赛获奖选手音乐会》就云集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青年艺术家,首次实现了“相约北京”品牌和中国三大国际音乐赛事品牌结合,为推动中国文化动力,探索中国古典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并通过“相约北京”平台将中国的年轻艺术人才推向国际舞台。

  十年之约,“相约北京”的品牌之路

  作为一个国家级大型综合性艺术节,“相约北京”历经9年磨练。特别是2008年,“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成为与奥运会并行的一道人文风景。但奥运会后“相约北京”应当如何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实现艺术节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赵少华表示,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风向标,“相约北京”要继续不断调整步伐,推陈出新,发挥其文化主力军的作用。而打造五大平台,坚持创办国际一流艺术节将是“相约北京”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相约北京”将从品牌规划角度出发,抓住“国际性”、“公益性”和“艺术性”的特征,突出作为“国际文化精品交流平台”、“大众文化艺术普及平台”、“新兴艺术创新平台”、“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和“国内原创项目展示和输出平台”的作用,向国际一流艺术节看齐,为2010年“相约北京”十周年品牌结构升级进行筹备。

  为此,“相约北京”将进一步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吸纳社会创新项目,鼓励公众参与,体现艺术节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扩大艺术节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公益文化活动普及艺术教育,培养公众文化意识,引导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引进国际一流文化精品,打造高端文化艺术交流平台;鼓励包括多媒体等新兴艺术形式,在文化形式和内容创新,及时反映当前国内外文化创新的最新趋势,提升文化竞争力,并带动其他产业一同发展;鼓励国内原创,推出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并推向国际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