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流放地首次出现另类 专家提出江西婺源新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屈原流放地首次出现另类 专家提出江西婺源新说
2009年05月17日 03: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南昌五月十六日电(记者 张见悦 段长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人划龙舟、包粽子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长期以来,大陆学术界对屈原流放地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江西鄱阳湖地方考古专家杨赤宇日前对记者表示,根据史书记载和他多年来考证研究,认为屈原流放地应在江西婺源。这是大陆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屈原“流放地”首次出现的“另类”声音。

  杨赤宇认为,屈原作品《哀郢》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是众学者认为在今安徽省青阳县陵阳“流放地”说法的主要论据。他称,陵阳其实是古代传说中的陵阳国,该国为泽国多水,陵阳国侯原是伏羲的大臣,后被水淹死。汉典《战国策•韩策二》和《楚辞•九章•哀郢》中的“阳侯之波”典故,均有此番描述。当年陵阳侯的溺水之处,应是江西鄱阳湖。

  这位长期致力于江西鄱阳湖地方考古研究的学者,向记者旁征博引佐证其屈原“流放地”的新说。

  杨赤宇称,公元前二九八年,四十二岁的楚国大臣三闾大夫屈原,因遭楚王室迫害,被免官职遭流放。流放时,屈原乘船离开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市北),沿长江东下,途经洞庭湖口(今湖南岳阳市北)和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东南),其后到达江西彭蠡泽之口。

  史料记载,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彭蠡口即江西鄱阳湖口。杨指出,彭蠡口南岸即今江西湖口县城双钟镇,屈原由彭蠡口南渡鄱阳湖,这就是在屈原《哀郢》中所说的“淼南渡”诗句。

  杨赤宇说,屈原由长江进入鄱阳湖口,经回风矶、梅家洲、江湖合流的石钟山处。他在《悲回风》一诗中,借用回风矶一名为诗题,以借景生情手法,来抒发积压在心中已久的忧伤。

  据南朝梁吏部尚书范云《泛宫亭湖》诗云:“回舻承派水,举帆逐分风”。即指回风矶。此处位于鄱阳湖口梅家洲西北岸的长江之滨,是长江至鄱阳湖船行最危险的地方。

  杨赤宇解释,回风矶处河水急、暗礁多,且风向不定,常有倾船覆筏事故发生。所以,过往船只经此地都要调准风帆,借助回风之力,将帆船分别送往西面的九江和南面的湖口。

  杨赤宇指出,屈原横渡鄱阳湖后,舟要取道庐江。即屈原弟子宋玉在屈原死后为其《招魂》的诗中提到“路贯庐江兮”。古庐江,是江西鄱阳湖南湖区东南岸饶河、乐安江和婺江的总称。此水发源于黄山山脉以南的庐岭山,位于今江西婺源县城北境。古书《山海经》对此水已有记载:“庐江,出三天子都,入彭泽。”三天子都,即今安徽黄山;彭泽,即江西鄱阳湖。

  过庐江逆水而上,屈原乘舟下一站为江西鄱阳县。杨指出,该县为战国时期番邑,即今鄱阳县城。在春秋战国之际,是楚国东境一个与吴越交界的边城。此城邑在《史记》中有记载。屈原由此抵达相距不远的庐江上游的婺源县。

  此外,杨赤宇还列举,屈原流放期间曾泛舟到过江西景德镇昌江和鄱阳湖以南的江西南丰等地,至今在景德镇的江岸还保留有三闾庙的地名遗迹。旁征博引,以大量的引据和佐证,以论证上述判断。

  杨赤宇最后指出,屈原自流放陵阳九年后,仍不见楚顷襄王让其回楚国郢都。公元前二百九十年,已步入五十岁的屈原开始向故乡的方向靠拢,由鄱阳湖经长江向离家乡较近的洞庭湖沅湘一带迁涉。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楚国都城被秦兵攻破,屈原精神上受到了极大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他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完)

【编辑:魏恒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