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潜伏》涉嫌丑化上海人 中国该立法反歧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潜伏》涉嫌丑化上海人 中国该立法反歧视
2009年05月18日 13:49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小气、精明、缺少开拓精神、排外……这便是人们眼中的上海人形象。几十年来,“上海人”始终是一个能引发争论的话题。如今,这一话题再次引发争论。昨天下午,在“2010上海世博与上海人新形象传播研讨会”上,因“流氓外教事件”而名声大噪的上海社科院心理学教授张结海,发布了“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结果——《上海人“变”了》。结果表明,那些贴在上海人身上的标签其实是误读。

  张结海表示,关于上海人形象的种种说法只是一些作家,如鲁迅、余秋雨、龙应台等文人的个人观察,从来没有得到过系统的实证研究的检验。那么,对上海人贴上这些标签真的对吗?

  经济决策夫妻双方定

  “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显示:与全国夫权家庭比重仍偏高(以夫为主和以妻为主的家庭分别为40%和21%)的现状相比,上海女性的相对家庭地位较高些(以夫为主和以妻为主的家庭分别占20%和27%)。尽管妻子主管家庭日常开支的比重明显高于丈夫(41%对16%),但主要经济决策大多由双方共同商议决定,且丈夫承认自己个人花费更多的是妻子的近3倍。82.5%的上海人认同上海是内地最好的城市;认同这一点的外地人只有将近一半(40.5%)。64.4%的上海人认同上海人是素质最好的;认同这一点的外地人比例为28.5%。从国际视野重新看上海男人形象,上海男人的某些特质是最符合世界潮流的,比如上海男人把他们的妻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他们会把很多时间贡献给家庭生活。

  张结海说:“经过2003年和2008年两次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对比调查,从人格特质、夫妻关系、上海人的优越感、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关系、外地人的直接感受等方面来看,研究结果从总体上推翻了围绕在上海人身上的种种负面传说。

  中国应立法反歧视

  虽然上海人“变”了,但上海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却几乎没什么改变,“上海人”刻板印象变化缓慢。张结海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四点:首先,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杂志、网络,上海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强势媒体。他认为,正如改善中国人的形象不可能依赖外国媒体一样,改善上海人形象不可能依赖外地媒体;其次,影视作品不断强化上海的“刻板”印象。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为例,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行动队队长马奎的太太是上海人,有一次她请众太太吃点心,余则成说,上海点心是好吃啊。站长太太说,她请我们吃的是发霉的点心。不仅如此,就连上海人自己拍摄的电视剧同样不注意这个问题,比如一部名叫《婆婆媳妇和小姑》,里面的故事基本不出弄堂门;第三,上海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精英人物;第四,上海缺少有针对性的改善行动。为了有针对性地改善上海人的形象,张结海透露:“下一步,我们还将进行‘新克勒’(即新上海人)代言人的评选活动。”

  张结海表示,对于上海人的误读,是一种偏见和歧视,而这种歧视普遍存在,并不仅仅只针对上海人。为此,他呼吁:中国应该立法反歧视。

  (记者 吴红林)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