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使羌文化受重创 《羌风》正度商业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汶川地震使羌文化受重创 《羌风》正度商业关
2009年05月26日 08: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文化受重创。一批民间资本进入,通过打造舞台剧,对羌族文化展开艰难抢救——

  《羌风》正度商业关

  身穿羌服的毕曼兄弟站在门口,面前摆着一坛咂酒,围观者中,有人好奇地打量着毕曼兄弟,有人则像追星族般地争相合影。5月13日,羌族舞台剧《羌风》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上演首轮演出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开场前,演员们在入口处站成两排,迎接观众。精美的羌绣、艳丽的服饰、插着细竹竿的咂酒坛子、脸色黝黑的羌族小伙……城市里难得一见的人和物,成了《羌风》带给观众的惊喜。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茂县、汶川、理县、北川,其余散居在四川甘孜、雅安以及贵州、甘肃、云南等地,总人口约30万人。“5·12”汶川大地震中,一批掌握着羌族民间绝活的传人伤亡,大量羌族文物、建筑遭严重损毁,羌族文化受到惨重破坏。

  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四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建的重要部分。

  《羌风》讲述了羌族首领“羌”的成长经历,演绎了羌族的古老历史。剧中展示了羌笛演奏、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羌绣、瓦尔俄足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歌在剧中得到重现。

  《羌风》的演员阵容,是80位来自地震灾区汶川、北川、茂县、理县、松潘等地的羌族文化传人、原生态羌族歌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演机会,也许他们就留在家里干农活或者外出打工了。

  演员陈卫蓉来自茂县的曲古乡河西村,她把重建房子的任务交给了丈夫。家里种5亩多地,一年的收入才2000多元。相比之下,她在剧组每月能有800~1000元的工资,还包吃包住。排练之余,剧组组织大家绣羌绣,也能增加一笔收入。

  演员毕曼兄弟有一手绝活——羌族多声部,他俩曾在2006年CCTV青歌赛上获得原生态唱法的铜奖。剧组找到他们时,他们的爸爸刚刚去世不久。按照羌族的风俗,兄弟俩一个月内不能唱歌。没想到,几天之后,毕曼兄弟的妈妈就同意他们加入剧组。妈妈说:“孩子,你们去吧,爸爸在天之灵会原谅你们的”。

  从5月11日到13日,《羌风》免费举行3场演出。原生态的羌语贯穿整场演出,舞台边的电子屏幕实时滚动着所对应的汉语。整场表演跨越了语言的鸿沟,草原上纯真稚嫩的童音,瓦尔俄足节上男男女女欢快的舞蹈和歌声,战场上妇女的助战高歌,无不传递着人类共同的情感。

  13日晚的演出中,一位姓张的女观众告诉记者,“观看的时候,我几度落泪”。几年前,这位女观众曾到汶川、理县等羌族地区旅游,住过羌寨,喝过咂酒,穿过羌服,跳过锅庄,与那里的羌族百姓有过接触。几年后的今天,在成都通过《羌风》,再次看到羌绣、咂酒、羊皮鼓,她有一种亲切感。

  这正是《羌风》艺术总监汪静泉希望达到的效果。为《羌风》,汪静泉贡献了自己20多年来积累的素材。从上世纪80年代起,汪静泉独自一人深入边远的羌族地区,搜集整理羌族音乐素材,曾担任中国民歌集成四川卷编辑部主任兼羌族卷主编。在业内,他被称为“比羌还羌”的人。剧中一共有23首羌族民间音乐,其中5首在民间已经找不到会唱的人。多亏了汪静泉多年前录制有原生态素材,他把这些素材找出来放给演员们听,又教他们唱,这才把5首几乎失传的羌族音乐在剧中重现。

  《羌风》的音乐总监安栋,是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点火音乐的作曲,也是2010上海世博会音乐总监。今年1月接到《羌风》剧组的邀请时,安栋感到了巨大压力,羌族民歌有上千首啊。汪静泉接连两三天给安栋唱各种风格的羌族民歌,目的就是为了让安栋尽快熟悉并了解羌族音乐。

  而《羌风》出品人王征,早在2005年就准备拍摄一部反映羌族文化的电影《云朵上的尔玛》。王征带着编剧几乎走遍了羌族聚居区,结果,电影还没开拍,大地震就发生了。这个把自己定位于“羌族文化传播志愿者”的安徽人没有放弃,转向了《羌风》。

  《羌风》首演受到了好评,但接下来的生存令王征担忧。与过去政府背景的一些文化项目不同的是,《羌风》是由几家企业出资打造的。出品方试图走市场道路,来抢救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羌族文化,但难度出乎意料。

  剧组制订了清晰的演出计划:5月份地震一周年时进行公益首演,6月份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演出,随后陆续前往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18个省市进行巡演,7月1日进京参加七一演出……按照计划,《羌风》最后的归宿,将是在北川这样的羌文化核心区驻场演出。他们试图把《羌风》打造成像《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文化项目,既能传播乡土文化,又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但现实不容乐观。王征用“艰难”来形容当前的处境,“政府方面答应要出面协调去18个援建省市的演出,包括场地、时间等细节,但此事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截至目前,在没有向政府要钱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几家企业已经为《羌风》投入了700多万元,已经没有能力再投下去了,我非常希望有人能站出来支持一把。”王征说。

  5月12日晚上,第二场演出结束后,王征一个人坐在剧场最后一排,静静地思考《羌风》的出路。

  本报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王子刚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