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为了普通人的纪念(组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为了普通人的纪念(组图)(2)
2009年05月26日 16:37 来源: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著名的猪坚强
地震发生前,范跑跑正在读红楼梦,他甚至捐出了自己的眼镜
一个孩子的学生证,不知道他还在吗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说话的实物

  踏进纪念馆,没走几步,就可以从侧面看到一个被还原的地震破坏的空间。在纪念馆里不时可以经过这些仿真的场景角落,遇难者、受伤者与救援者在其中,断墙碎瓦,触目惊心。

  在入口处不远的楼梯口,陈列着一个都江堰农业银行送来的竖钟,钟面的指针正对着地震的时刻:14时28分。地震里,这个钟倒下了,断开了三段,旁边是一个都江堰住宅楼的断面,电视机还在变形的楼层里播放节目。

  就像群落里的其它博物馆一样,樊建川用大量的实物来展示这场灾难。他喜欢那些内涵丰富的,能讲故事的实物。这里展出的物品很多很多,有些是从废墟里清理出来的,有些是人们送过来的,还有些是樊掏钱买回来的。

  很多地震实物是根据媒体报道的线索去寻找的。最典型的是“背妻男”吴加芳的摩托车,这一部普通黑色的“YiLing”摩托车,带着大段的故事和争议,摆在展出长廊的一角,让参观者蹲下来细看,甚至触摸。

  这里的地震实物包罗万有,电风扇、电路板、算盘、汽车座椅、担架、消毒器、政府公告、耳机……它们更多放置在参观长廊的玻璃走道之下,你要低头看它们,发现它们在地震中被改变的样子。

  图片是地震馆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期间大批记者拍摄的,震后一个月的各种动态的瞬间,被直接挂贴在展览馆的各种墙面上。抱孩的母亲,濒死的手,敬礼的男孩,很多都是我们熟悉,并曾为之落泪的画面。

  压抑

  一条写满了“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的小楼梯,把参观者带进一条狭窄的参观长廊。这些走廊特意设计得很狭窄,天花也很矮,几乎伸手可及。人走在其中,左右是玻璃柜陈列的实物与照片,往下看是玻璃地板下大量的震后物品,往上看是5.·12-6.·12的日历,以及短小的叙事句子。

  “我们特意突出这种压抑的感觉。”樊建川说。人们走在地震纪念馆里,多数时候,仿如被地震所包围。这有点像另一个“抗俘馆”——逼仄的正门,裸露的钢筋水泥墙,压得参观者透不过气来。

  地震馆里还有四个主题馆,包括子弟兵、志愿者(民众)、学校学生、医疗。策展方最花心思的是学校学生部分:一方面要还原灾难中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一方面要顾及全社会的环境。

  这里有学生证、遗照、饭票、奖状、明星照盒、小提琴、破落的课桌,还有散落在瓦砾里的书包。同时,还有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学校的重建等。在同时顾及正面颂扬与灾难还原之余,工作人员还颇有心思地挂出了杨柳的照片——曾为“夹缝男孩”廖波举吊瓶的一个非明星男孩。

  在樊建川印象里,学生的物品并不容易得到。一些地震中的英雄少年,对他收集纪念物的要求打哈哈,还有很多人根本就找不到,另外,其它在建中的各地地震博物馆也在“争夺”地震实物。

  在纪念馆的美术作品主题馆里,学生主题也是被刻画得最多的。这里展出着去年艺术家们在非常时期、灾难心境下创作的作品,包括艾轩等创作的“热血五月”系列,也有四川本地画家的画作,还有雕塑壁画院送来的作品。

  “我们纪念英雄,可以。但不能忽略了普通人。”樊建川说。有一个地震科普馆,因为钱还不够,他还没有做起来。这是他在台湾参观同类展馆时得到的启发:他希望能让参观者真实体验地震的情景,并学会如何避免地震带来的损伤。

  就如同他自己写在地震博物馆门口的:短短75年间,家乡连续遭震魔四度重创……。我们知道祖国多灾多难;我们知道多难才可以兴邦;但—前提是,吸取教训,铭记灾难。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