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当代中国人为何“崇狼” 需要反省文化性格(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当代中国人为何“崇狼” 需要反省文化性格(2)
2009年06月03日 08:33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得与失

  中国漫长的小农经济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君权专制政治,是制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

  小农生产者脚踏实地,非常务实,但只渴望稳定太平,不注意追求新知,缺乏创新意识。

  因为很少与外人交往,对人性缺乏深入观察体认,容易对人性抱过高的期望甚至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很少与人合作、协商,没有养成倾听别人意见和妥协、让步的习惯,意见往往过于独断、绝对化。

  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看不到别人存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很容易产生有你没我、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观念,缺乏共存共处、互利共赢意识。

  很容易有弱者意识、自卑心态,总觉得别人欠了自己什么,因此别人给自己一些施舍是理所当然的。

  长期僻处一隅,孤陋寡闻,一旦有点本钱,就自尊心膨胀,产生狂妄自大心态。

  因为很少交换,对数字、利润、亏损之类不够敏感,决策往往凭经验,缺乏决策理性。

  因为很少交换、交往,缺乏契约意识、规则意识、法律意识。

  很少参加公共活动,没有意识到公共空间对自己有多大意义,因此缺乏公共空间、公共活动、公共道德意识。自己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公共场合不管不顾。

  如马克思所说,小农生产者尽管人数众多,但像麻布袋中的土豆,彼此没有联系,没有力量,不敢追求自己的权益,寄希望于救世主,崇拜权威,缺乏民主观念。

  中国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小农生产者,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基本上还是一种小农生产者文化性格。最近十几年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的身份、地位、外表、打扮变成了市民,实际上骨子里还是小农生产者。文化性格(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风格等)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同时,中国过去留下来的主要是小农生产者文化和专制文化,它对现在还有深刻影响,还在继续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地起作用。

  塑造当代民族文化性格的策略

  汉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在农耕文明和专制政治传统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其特点是比较重德行,讲坚守,但有较重的奴性,不仅缺乏血性,还缺乏理性,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准确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军事、外交还是商战,血性仍然需要,但野性于事无补,反而会越弄越糟。因此我们不能对狼性、血性抱太高期望,更不能倡导野性,否则就会走上另一条歧路。

  中华民族要建立一种新的民族文化性格,恐怕不能号召全国人民都去学做狼。那样我们就更加冲动,不理智。近代以来,无论是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是经济、文化方面,我们吃冲动、不理性的亏已经够多够重了。现在再一味倡导狼性,会误导整个民族,带来严重的后果。

  偏狭的爱国主义,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现之一。廉价的爱国主义最容易,实际上于事无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建设新型中华文化和民族性格,理想的策略是:

  努力保持重德性的传统,高度注意去掉奴性;

  大力加强理性,而尽可能避免物性。每个国民要达到主体理性精神的独立自觉,具备独立的观察、分析、判断、选择、表达、坚持的能力;

  有意识地保留血性。现在很多年轻人往往缺乏血性,爱也不敢说爱,恨也不敢说恨,首先考虑的是利益。一个民族要真正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民族,还是要有意识地保留阳刚的血性,当然同时应对野性保持高度警觉;

  改变小农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规意识、公德意识等)。

  构建乐观、进取、健康、开放的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性格,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性格类型

  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主要是由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所处的政治体制决定的。世界上的源头文化大致分三种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的构成因素都可能是单一的,往往是一个复合体,这里只是就其基本特征而言。

  游牧文化的特点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野性;

  农耕文化的特点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奴性;

  商业文化的特点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物性。

  本报通讯员 章咪佳 本报记者 袁春宇 整理 尹炳炎 摄影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