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版”的世博会或许更叫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立波版”的世博会或许更叫座
2009年06月17日 13: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立波版”的世博会或许更叫座

  胡安东

  最近脑子里总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假如上海世博会也按照北京奥运会的模式,让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唱主角,请郭德纲的德云社在上海老弄堂捧个哏,再让几位一水儿京腔的大爷、大妈当志愿者,在南京路和外滩说:welcome to Shanghai。然后让周立波用清口念个开场白。你说这届世博会该是什么样的效果?

  当然,世博会是周立波的“沪语版”,还是郭德纲的“京腔版”,只是一个文化冷幽默的话题。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念头,是在看完《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后,对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以北京为榜样借鉴奥运经验”的谦虚表态印象颇深。特别是最近,上海无论是绿色出行、轨道交通、安保、志愿者服务、新能源使用等方面,都在向北京看齐,就连世博会期间的“错时上下班”的初步方案也准备拿北京做参照标准。

  的确,上海世博会有必要借鉴北京办奥运的经验,但这届世博会能不能给外界以更多海派文化的创新?进而真正反映出上海的城市个性和市民文化基因?

  我们都知道,京沪两座城市的地理环境、文化性格、生活习俗的差异,一直是文化界讨论的热点。但笔者认为,在世博会这块“试金石”上,上海不仅没必要收敛它那种聪明、务实,恰恰相反,倒更应该用一种自信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质感,反映出这座城市遵守现代社会基础秩序的良好传统。同时在被公认的“国际雇员文化”的细节上,把世博会办得更勤勉、更节俭、更富效率和活力。

  毕竟,在文化上,北京有刘恒,上海有王安忆;北京有三里屯酒吧街,上海有衡山路咖啡道;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北京有粗犷、随性的大碗茶,上海有温馨、俭良的菜肉大馄饨;北京有外国友人经常光顾的老舍茶馆,上海同样有亲和力极强的石库门老房子。这些文化差异的强烈对比,不仅不会削弱人们对本届世博会的期待,反而能带给人另一种愉悦体验。

  其实,文化在中国不应该有“主流说”的假设。上海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没必要舍近求远,而应站立在海派文化的根基上,更开放地向长三角文化特色延伸。在全球展览业越来越强调个性的今天,我们期待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有一种自信,在创造、创意上下功夫,在2010年拉开一场求新求变的海派文化大戏。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