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先念:从"将军不下马"到"将军管理经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纪念李先念:从"将军不下马"到"将军管理经济"
2009年06月22日 14:32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从“将军不下马”到“将军管理经济”

  ——纪念李先念诞辰100周年

  宋毅军

  今年6月23日是李先念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李先念为创建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战争年代,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说,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

  1937年底,率西路军余部走出绝境的李先念,在延安结束学习准备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听说他被安排到八路军担任营长时,意味深长地说:“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

  1、“我是为旧社会造棺材的!”

  李先念出生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李先念,尽管他聪明伶俐,好读私塾,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无力持续学业,只好从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寿器店学木工,被称为“小李木匠”。有人戏说他是“做棺材出身的”,他的回答言简意赅:“我是为旧社会造棺材的!”果然,很快他就成为了旧社会的掘墓人。1926年他17岁时参加农会工作,第二年参加黄麻起义,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后来回忆:“暴动失败后,有些人溜了,有些人叛变了。我这时在一所破旧的茅草屋里加入了共产党,党旗是用红纸做的。”

  2、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李先念时称赞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相见恨晚喽!”

  李先念在地方工作担任县苏维埃主席,参加红军后开始为政治主官,24岁任军政委。在徐向前等直接指挥下,他参加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从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红色苏区的建立,到大巴山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拓展,他身先士卒,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所在的红三十三团曾经被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命名为“共产国际团”,红十一师、三十军也很快就成为四方面军声名赫赫的劲旅。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特别是1935年 5月,他率部策应红一方面军的北上行动和迎接中共中央以后,李先念的军事才华迅速展露。6月,在见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时,他详细汇报了四方面军情况和川西北地区斗争形势,并对红军行动方向、作战目标、根据地建设提出了很多切合实际的见解,博得了毛泽东的连声称赞:“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相见恨晚喽!”李先念等不负重托,指挥所部坚决发起包座战斗,取得了胜利,迅速打开了红军准备北上的通道。

  3、对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李先念明确表示:“这怎么行?我们现在有党中央,为什么还要另立中央?”

  红一、红四方面军长征会师后,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动,四方面军被迫南下川康边地区。此前,尽管张国焘通过李先念“对当时苏区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敬佩他的能干”,但李先念和徐向前在战场上曾经抵制过张的瞎指挥。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攻的紧要关头,他着眼战役反攻的大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听总指挥的”的坚决态度和行动,支持徐向前的正确判断和指挥,最终取得了胜利。特别是他坚决抵制张国焘搞肃反扩大化,保护了一批部队干部,对巩固和保持部队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此时,针对张国焘要另立中央,李先念明确表示:“这怎么行?我们现在有党中央,为什么还要另立中央?这样不是把部队搞乱了吗?”“要注意教育部队,掌握部队,要对党员,对干部进行加强团结的教育。”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他一方面强调特别要搞好团结,另一方面率三十军为先遣军,担负为全军开道、筹粮的重任,他坚决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团结部队,战胜困难,率先遣军与红二方面军一道北上。

  4、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临危受命,负责统一西路军余部的军事指挥。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李先念等奉命率三十军为先头部队参加西征,强渡黄河,鏖战四十里铺子,血战倪家营子。期间包括三十军在内的西路军配合黄河以东红军的战略行动,对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又临危受命,负责统一西路军余部的军事指挥,从这时起,他在部队中出任军事主官。在最困难的时候,李先念教育部队指战员:要坚信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要振奋精神,先突围到新疆,再回到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去,到抗日前线去!经过浴血奋战,历尽艰辛,李先念等率领四百多人,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部分骨干力量。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

  5、抗日战争初期,接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

  奔赴抗日战场前夕,在毛泽东亲自安排下,李先念由营长改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在赴任途中,于1938年底又改任河南省军事部长。原来,和李先念同行的中原局负责人通过一路观察了解,特别对他产生了良好印象,觉得他是位“坚毅稳重、明达机敏、有丰富治军经验和战斗经历的军事将领”,接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最合适,于是致电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并党中央提出改任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

  不久,李先念又担任了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党中央高度评价:挺进纵队的创造,是一个伟大的成绩,并证明在一切敌后地区的党均可建立武装,而且可以存在和发展。1941年“皖南事变”后,李先念担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他率部挫败了日伪军的“铁壁合围”,领导开创了地处要冲、孤悬敌后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兵武装力量,从战略上配合了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同时也支持了国民党抗日军队在中原的正面战场。期间,坚决执行中共中央进击中原的战略部署,出兵在大别山区建立了战略支点。1945年李先念参加了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6、解放战争中,李先念显示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中原突围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1945年10月以后,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等职务,统帅和指挥作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军区6万部队。在10个月的战略坚持中,始终位于中原前哨阵地,把守着华北、华东解放区前大门,牵制着国民党军30余万人,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1946年6月,他指挥所部出其不意,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征途中,继续受领中央军委、毛泽东赋予的“光荣战略任务”:一面保存自己,同时牵制敌人,这对全局贡献极大;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对于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和作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当时就给予了很高评价。在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李先念率一部挥师南下至大别山区,同刘邓大军胜利会师。由于他十分熟悉当地各方面情况,当刘邓分兵实施内线和外线配合作战时,专门把他留下来,和邓小平及李达一起,领导重建大别山区根据地的斗争,共同度过了70多个艰苦的日日夜夜。1948年5月,他任扩大了的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随后在开封参与领导了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李先念久经沙场,英勇善战。1955年,根据他的军功战绩,拟评授他大将军衔。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说李先念是“将军管理经济”

  陈云认为,李先念“是将军管理经济,但他能很快精通当时的经济工作,这是十分难得的”。这是对李先念的很高评价。

  1、“蒋介石的人还不如我,还是我来干好了”。

  新中国建立前后,李先念历任湖北省委书记,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武汉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南局副书记,副主席等职务,这足见他在湖北省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领导了全省党和政权建设,使湖北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尤其是他主管中南各省财经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使中央领导人特别是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十分赞赏。

  然而,当1954年毛泽东等决定调他来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部部长时,李先念却再三推辞,直至毛泽东亲自出面说服,这也是他在党的任务面前表现畏难情绪的惟一一次。关于进京就职,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先后分别与他通过电话和面谈过,他都反复重申:自己是打仗出身的,搞经济没有把握。当他面见毛泽东又表示难以胜任时,毛泽东严肃又风趣地说:“你干不了,不想干,只好把国民党的孔祥熙、宋子文从台湾请回来,让他们干好了。”李先念领会到这既是批评又是信任,就说:那不行,蒋介石的人还不如我,还是我来干好了。此后,他长期担任副总理,分管财贸工作,兼任财政部部长(20多年)、国务院财贸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负责综合管理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并指导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工作。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书记处书记。

  2、毛泽东会见外宾时说:“我们的李先念同志就把中国的人民币和其他各种钱财管理得非常好”。

  对于李先念管经济,新中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薄一波说:“开始我真有点为他担心”。但李先念却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交出合格答卷。在很短时间里,就适应了工作环境,很快进入角色。这三个“很快”,足以说明李先念的思想方法正确、工作卓有成效。新中国建设伊始,他竭诚心力初理财政,协助周恩来、陈云领导国家经济建设;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他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实情,负责统一指挥粮油棉的突击调运,呕心沥血共赈粮荒;他积极参与调整国民经济的领导工作,提出和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和主持起草的一系列有关决定,对扭转当时的困难局面起了很好、很大的作用。对此,毛泽东表示满意,在会见外宾时说:“建国之初我们非常缺乏经济方面管理人才,于是,我们只好抓个大兵来管钱。事实证明,我们这样的做法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的李先念同志就把中国的人民币和其他各种钱财管理得非常好!”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国民经济生产背离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陈云后来批评另外一些将军:“文革”军管时期,“将军们管经济,有些人经验少,胆子大,他们说搞什么就搞什么。”李先念就是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协助周恩来主持国民经济工作,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67年被诬为“二月逆流”成员,多次受到批判。第二年被下放到北京市北郊木材厂参加劳动。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他才继续担任国务院的领导工作,并任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成为协助周恩来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主要助手,使一大批在建和新建项目得以建成或加快了建设进度,其中包括攀枝花钢铁厂、武钢一米七轧机、十三套大化肥、四套大化纤、焦枝铁路、襄渝铁路和胜利油田等。他积极筹划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霍林河煤矿的建设。在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他大力支持从外国进口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积极支持建设远洋船队。“文革”后期,他积极协助先后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特别是抓紧了对铁路、钢铁、煤炭等战线的整顿,使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3、李先念是两代领导集体成员中参加了三线建设全过程的领导人。

  陈云特别提到的上述生产建设项目,相当一部分是“文革”前李先念参与决策、“文革”中他指导实施、“文革”后他参与领导调整改造的三线建设主要项目。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然地作出、并雷厉风行地指导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李先念是两代领导集体成员中参加了三线建设全过程的领导人。直至1992年5月他病重期间,还惦记着三线建设情况,叮嘱要“在四川建设一个大的冶金基地,用贵州的煤,炼攀枝花的矿,综合开发,推进整个大西南经济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时期李先念是“有力量的领导集体”之重要成员

  邓小平20年前说过: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产生了第二代领导集体,包括我在内,还有陈云同志、李先念同志,还有叶帅。这也是一个有力量的领导集体。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做了很多事情。

  1976年,李先念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迫“休息”,在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他是主要决策人之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及其以后,他和其他老同志一起协助邓小平领导全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1983年他继刘少奇之后当选为第三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作为国家主席,他向世界各国阐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努力维护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

  陈云说过:“先念同志和我虽然都没有到过特区,但我们一直很注意特区建设,认为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这几年,深圳特区经济已经初步从进口型转变成出口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发展确实很快。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对李先念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的传奇经历,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曾经在2009年1月参观红安李先念纪念馆后说:他和已故主席李先念有许多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军人出身,由军界转入政界,二是从“大兵”到国家元首,三是干过一样的职业,都是木匠出身,四是他们的家乡都出产花生。还都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的经历。

  李先念出身贫寒,略读私塾,没有进军校受训,也没有出国深造,竟然能够从普通一兵到将军,而且往往是临危受命,独当一面;没有攻读经济理论,却从军事工作转向经济领域,而且“很快精通”、“管理得非常好”。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非常善于从实际中学习,向别人学习。对此,薄一波回忆说:李先念“为了党和人民的需要,他勤思苦学,努力向其他同志学习。他经常向陈云同志请教,也时常和我交换意见。”李先念生前曾几次对别人讲:“自己军事上是从徐向前同志那里学来的,经济上陈云同志是我的老师,外交上是周总理直接指导的,毛泽东是我一辈子的导师。”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