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打头 大陆首次大规模出版拉什迪作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羞耻》打头 大陆首次大规模出版拉什迪作品
2009年06月22日 15:40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大陆首次大规模出版拉什迪作品

  《羞耻》打头 拉什迪来了

  拉什迪20年前的长篇小说《羞耻》,日前推出中文版。姗姗来迟的《羞耻》只是庞大出版计划的第一步。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凤凰联动即将推出拉什迪以下作品:《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午夜之子》、《佛罗伦萨妖女》、《格林姆斯》、《哈伦与故事海》、《东方,西方》、《她脚下的大地》、《愤怒》、《小丑沙利马》、《想象的家园》、《越界:非小说文集1992-2002》。凤凰联动表示,除了引发广泛争议的《撒旦诗篇》外,他的所有作品都将在两年内陆续推出。

  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出版拉什迪作品,意味着20年来只在流言和有限专业读者阅读中被传播和塑造的拉什迪向普通读者自由地敞开了。

  拉什迪被称为“专捅大号‘马蜂窝’的作家”,是近30年来世界文坛上最有影响、最具争议,同时也是最有新闻价值的文学大师。拉什迪先后获得英国以及美、德、法等国30余种重要的文学奖项。其中《午夜之子》三获英语界最有影响文学大奖——布克奖:1981年的布克奖、1993年的“布克奖二十五年最佳”、2008年的“布克奖四十年最佳”;1999年名列英国兰登书屋出版社评选的“百部二十世纪最佳英语小说”。

  从文学的影响力上来说,在20世纪,也许只有马尔克斯能够和拉什迪并称双璧——两人都开启了世界文学的新时代。马尔克斯的成功,代表着拉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而拉什迪的成功,则代表着印度次大陆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

  拉什迪的作品使我们在绝望的境地产生勇气,其诗意能够承受任何最残酷的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

  “拉什迪事件”是拉什迪作品的最极端的文学批评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

  自从拉什迪的《子夜之子》在当时(1981年)唤起一致的欣赏后,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界无人反对他是当今最有天分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拉什迪光临中国的意义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拉什迪光临中国,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整个出版计划中并没有那本引发广泛争议的《撒旦诗篇》。这意味着中国出版界能够意识到文学和文学的伦理底线,并且自觉地将两者区分开来。在尊重作家自我表达自由的同时,充分尊重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价值尺度。

  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自拉什迪的《午夜之子》在当时(1981年)唤起一致好评后,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界无人反对他是最有天分的小说家之一。”对于这样优秀的小说家,拉什迪来得越晚,我们的耻辱越深。但现在毕竟是拉什迪来了。

  拉什迪来了,虽然中国台湾已经出版了包括《撒旦诗篇》在内的拉什迪小说,虽然更早的1992年中国大陆的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已经出版了拉什迪的《哈伦和故事海》,但时间将会证明2009年夏天拉什迪的光临中国将会对中国的文学、出版乃至整个文化界产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拉什迪的这次光临伴随着的是从他的代表作《羞耻》开始的一个庞大的文集出版计划。这意味着20年来中国大陆只在流言和有限专业读者阅读中被传播和塑造的拉什迪向普通读者自由地敞开了。

  拉什迪来了,文学仍然应该是拉什迪来了的题中之意。如果撇开宗教问题,作为一个作家,拉什迪的勇敢和担当可以是当下中国文学淡漠政治、疏离大众的一面镜子。如拉什迪所说:“我发现我的小说不能避开政治问题。当今时代,个人与国家事务的距离如此之小,我们再也不能埋头写作,而对大众社会视而不见。”拉什迪光临中国的意义是为我们当下的文学书写提供一个躬身自省的坐标和尺度。如果今天的中国作家暗笑拉什迪在《撒旦诗篇》上用力过猛而沦为“亡命徒”,从而为自己意淫式的“象牙塔”写作找理由,中国文学就永远不可能有大出息。

  一定意义上,拉什迪的阅读史是文学的误读史。在今天的世界,真正的文学很难独善其身,摆脱政治、经济等等力量的缠绕。拉什迪的被误读无疑为今天作家的文学书写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文学是复制世界,还是应该有一种“创世”的力量。以拉什迪观察中国文学,我们在渐渐失去把握现实能力的同时,飞升腾越的想象之翅也退化得看不见了。

  拉什迪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的父亲曾经雇了一个画师在小拉什迪的卧室墙上画迪斯尼的动物,顺便也为他的母亲画了一幅肖像,可是他的父亲不满意,画师就随手把它存放在另一位画师朋友那里。有一天那位画师朋友画布用完了,就顺手在这幅画像上作了另一幅画。后来当他们两人都成为著名的艺术家后,再也想不起拉什迪母亲的画像深藏在哪幅作品里面,或者已经出售给谁,只知道至今可能在印度的某个地方。

  “我重申,我故事中的覆画之国没有自己的名字。”拉什迪,一个无家可归在异国他乡流散的作家,一个被深刻的误解和误读的作家,一个被不断覆盖的作家光临中国,中国读者准备好了吗?

  传奇作家

  他将文学创造力的增长点转向亚洲

  邱华栋(《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

  萨尔曼·拉什迪由于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巨大争议性,和他的人生遭遇的传奇性,给我们构造了一个当代作家的神话。

  萨尔曼·拉什迪可以说是引领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越来越突出的“无国界作家群”现象和文学大潮的领军人物。他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把全世界读者的目光转移到拉丁美洲文学上一样,萨尔曼·拉什迪也将读者的目光和小说创新的主潮转移到了南亚次大陆,实现了小说的大陆漂移的转折,将文学创造力的增长点强有力地转向了亚洲。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一些读者和评论家,都把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归入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名下,这很不恰当。实际上,“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的独特产物,和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阅读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你可能会联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些神奇的作品,但是,萨尔曼·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基于印度哲学的“摩耶观”而生发出来的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写作,他是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上,以他本人的强大文学天赋和小说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他的小说最神奇的地方,就体现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可以随意地转换这个层面上,形成了萨尔曼·拉什迪自己的印度式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形成了他的一个强大、宏阔、神奇的,以印度和英语文学作为基点出发,并混合了其元素的文学世界。萨尔曼·拉什迪因此成为世纪转折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

  阅读《羞耻》

  一本疯狂残酷恶毒的小说

  黄孝阳(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这是一次超出我经验的阅读,就连阳光在其文本之中,亦如一头蛰伏的怪兽。该怎样来描述这本由“在文学史上,也许没有第二个作家的脑袋价码高过于他了”的拉什迪所创作的《羞耻》?出版商提供了标签“这是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但我个人更愿意把它视作“一本充满疯狂、残酷与恶毒的小说”,尤其是恶毒——尽管是在一层被刻意营造出的荒诞不经之氛围的笼罩下,它们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四脚的情妇们”、“地震是由天使从石缝里出来时引发的”、“他死翘翘从子宫出来”、“想象让一条鱼爬进你的肛门,一条鳗鱼在你内脏里吐沫”……以及通篇的要从纸上溅到人脸上的粗言秽语所诱发。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可憎、互憎(毋论父女、情人、夫妻、兄弟、姐妹等),与作者行文的轻松戏谑,形成巨大反差。这反差犹如深渊,让我踏足于悬崖上,晕眩,有生理上的不适。

  抛开价值判断,只从文体、语言、奇异的想象力与思想的深度四处来说,这部小说当是我说过的那种“值得反复阅读的”。它在现实和幻境中自由穿行,自有其声色气味、寒暖软硬;自有其枯季雨季、晨光午夜。它算得上是智力写作的典范,文学性与思想性这两者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平衡,让我在某种程度上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译者文笔不错。一些句子非常好,仿佛闪电,如“母亲们都这样高,像伸入空中的手臂”。某些地方好像不够简洁,还有翻译腔。若能再请一个语感棒的小说家,再行润色,或许就像一只青铜古鼎了。

  等待拉什迪

  二十年梦想几至绝望

  徐 江(诗人)

  英籍印度裔文豪萨尔曼·拉什迪的文集,终于在内地出版各界的努力下问世,这实在是国内翻译和出版界的一次壮举,也是读书界与文学界期盼已久的一个盛事。而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说,能在中文里读到拉什迪,至少是一个绵延了二十年、且几至绝望的梦。

  就小说文体的美学倾向而论,拉什迪往往被欧美文坛归入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萨拉门戈这一支魔幻现实主义的阵容里。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一书里则对拉什迪更高看一眼,拿来直接跟古典大师拉伯雷相提并论。这么一位在世即已赢得不朽定评的大作家,在内地读者的视线里姗姗来迟,确是一件令人百感交集的事。一方面,我们应该庆幸他的作品和奇妙的想象终于落户于这片土壤,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对我们母体文明睁眼看世界的速度生出某种急切——时光是从不等人的,哪怕仅仅是文学。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