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围城”效应和大众心理期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协“围城”效应和大众心理期待
2009年06月25日 13:28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金庸即将加入中国作协和郑渊洁退出北京作协的新闻同时出现,再次凸显了作家协会的“围城”效应。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关于作家“进”作协和“退”作协的新闻时有出现,每一次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平时很少为人所关注的作协一下子成为媒体热点。而作协“围城”现象所引发的种种议论,折射出网络时代人们对于作协体制改革微妙的心理期待。

  网络正以强大的力量,无形之中拆除了关于文学体制的各种樊篱,写作、发表、出版、流通、评介,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下移”趋势,话语权自然也在无形之中随之多元化、民间化。我们注意到,作协面对新的文化文学生态,也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变革,比如说,更加重视年轻作家的培养,一些80后乃至90后作家成为作协吸纳关注的对象,一些民间作家、网络文学作家在主流文学界逐渐得到承认,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作品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虽然这些措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但作协改革的步子还是太慢了,“体制内”的种种弊端依然存在,尤其是大量平庸的作家充斥作协,有的常年没有作品问世,有的作品质量低劣,甚至于抄袭,但这些作家都享受着各种物质和文化的便利,甚至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体以及令人厌恶的门阀作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学的发展。郑渊洁的退出作协,虽然目前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等待澄清,不过,这也成为作协体制弊端的一个注脚。

  如果以冷静、客观的眼光来看,金庸加入作协,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从作协的角度来说,吸纳金庸加入作协,体现了一种胸襟,是对武侠小说的承认;对金庸来说,虽然他著作等身,武侠小说“盟主”的影响力可谓了得,但关于他难登大雅之堂的说法,也一直存在,这次加入作协,也是得到了官方认可,反过来说,金庸加入作协,也是对作协的一种认可。

  不过,从大众接受的角度来说,人们对金庸加入作协还是有点不理解,85岁的金庸作为传统文学眼中颇为另类的“标志人物”,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声誉,大众更加愿意金庸留在“体制外”,以此作为一种“标志”和“姿态”,现在金庸加入作协,则打破了这种期待。

  对两位作家的一入一出,其实我们也没必要上纲上线深挖所谓“微言大义”,大众更加理性的态度应该是,以更加建设性的姿态关注文学,无论是在体制外还是在体制内,比如说,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对作协体制改革的具体建议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学发展。

  (贾梦雨)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