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辩论的李世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喜欢辩论的李世民
2009年06月29日 14:26 来源: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治通鉴》贞观元年(627)说,李世民“神采英毅”,群臣进见时,经常因为过分紧张举止失措,李世民知道这个情况,为了让大臣能够畅所欲言,及时了解情况,讨论意见,他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态度平和,言辞平和。他说:“人要想看到自己的样子,一定要靠明镜;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政治有何不足,就得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臣下阿谀奉承,君主失去他的国家,做臣子的岂能独善其身?隋朝的虞世基等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他们这些人也都被杀了。你们应该以此为借鉴,对政务得失尽量发表意见!”这个态度确实很好。历史上对李世民和贞观之治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臣论治的和谐政治。

  贞观七年(633)李世民问魏徵:“群臣上书意见多有可取,在朝廷应对却经常失当,这是怎么回事?”魏徵说:“我看百官奏事,要考虑好几天,等到了皇上面前,三分之一都说不出来。何况做臣下的意见与皇帝相左,如果皇上不能假以辞色,臣下岂敢尽言呢?”于是李世民接见群臣时言辞态度都更加温和。

  两段材料对照起来,可见李世民贞观元年的谈话很正确,只是他做不到,所以事隔六年多又旧话重提。

  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要求随侍大臣谈谈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等都说:“陛下没有过失。”刘洎说:“最近有臣下上书不合您旨意的,您都当面反复盘问,臣子没有不是满怀羞惭而退下的,这恐怕不利于广开言路。”同年又记,李世民喜好文学,辩才敏捷,群臣奏事时他经常引用古今故事来反驳,这时臣下经常就说不上来,无法讨论。刘洎说:“就算皇帝慈颜以对,好言以待,臣下也未必敢竭诚尽言,何况皇上动不动就修饰言辞以反驳臣下所谈的道理,引用古典来排斥臣下的意见,您想让这些普通人如何能有机会谈出自己的意见供皇帝参考呢?”

  这样看来,喜欢和臣下辩论是李世民一项特殊的爱好,从贞观初年到贞观后期,他坚持着,而且把业余爱好随时应用到他的专业上。

  我们看《资治通鉴》留下的三段李世民和大臣谈话的记录,可以知道,李世民真是一个喜好辩论的皇帝,也许有时需要通过辩论来探讨真理,但过分利用身份和话语权的优势来引起辩论并压倒对手,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应有的胸襟风范。

  案例一:贞观元年(627),御史大夫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李世民问:“此人品行才能有何表现?”杜淹说:“隋炀帝当年要出巡江都,曾召集百官问计,当时怀道只是一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个人力言南巡不妥,这是我亲眼所见。”李世民反问:“你觉得他说得对,你为什么自己不当面向隋炀帝进谏呢?” 杜淹说:“为臣当时不担任重要职务,又知道进谏也不会被采纳,为此而死对事情也没有什么帮助。”李世民继续问:“你知道隋炀帝不可劝谏,为什么还要在他的朝廷上班?既然做他的臣民,在朝为官,怎么能不进谏?你在隋朝做官,可以推说官职不高,那你在隋末王世充朝,职位挺高了,怎么还是没有进谏呢?” 杜淹辩解说:“我在王世充朝不是没有进谏,是他不听。”李世民追问说:“王世充如果贤能纳谏,就不应亡国了;如果骄暴拒谏,你又如何能避免灾祸呢?”经过两头堵的辩论,把杜淹逼到死角,无言以对。李世民给他一个台阶:“现在你的职位很高了,可以进谏了吗?” 杜淹回答:“愿意抵死进谏。”李世民笑了。案例一可见李世民设问追问的技巧。

  案例二:贞观八年(634),皇甫德参上言:“陛下修洛阳宫,是劳民;收缴地租(土地税的一种),是厚敛;民间女子好梳高高的发髻,这是仿效宫中的时髦发型。”李世民有点急眼了,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这个皇甫德参!他要国家没有一个人服役,一斗的地租都不收,宫女都没有头发,才合他的意!”还表示要治皇甫的谤讪之罪。魏徵说:“臣下上言不激切,就不足以打动君主。就象古人说的:狂人讲话,圣明之人也会有选择地听取合理的部分。”李世民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说:“我要是治他的罪,谁还敢讲话?”魏徵说:“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然勉强包含容忍,可不比当年那么豁达了。” 案例二可见李世民把对手的观点愚蠢化并推向极致的技巧,可笑的是辩论对手并不在朝廷。

  案例三: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听说洺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召见问以用兵方略,程名振回答得很漂亮,李世民很满意,当即表示要重用,按朝廷上的规矩,程名振这时应该跪拜谢恩才是,可是他没有。李世民措辞尖刻地质问说:“山东一村夫,做到一州刺史,以为富贵到极致了吧?胆敢在天子身边言语粗疏,又不跪拜?”程名振跪拜谢罪:“村野匹夫,没有见过皇上,刚才一门心思想的都是回复皇上提问,所以忘记应该跪拜。”老程举止自若,答辩愈益明白清晰。李世民很感慨:“房玄龄在我身边二十年,每当见到我斥责旁人,他都紧张的脸色大变没了主张。这程名振以前没见过朕,朕斥责他时,他一点震慑的感觉都没有,言辞明晰,真是奇人啊。”这算李世民一次对辩论对手的赞扬。而他无意间作为对比提到的房玄龄,身边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见到他申斥臣下就紧张得“颜色无主”,这让我们千载之下读起来都很感慨。一是李世民的脾气真不小,天威难测,在朝上发作起来被申斥的人就危险了。二是这房玄龄真会做人真会做官,他懂得李世民最需要的就是臣下对皇帝的崇拜、敬仰、恐惧、服从,而房玄龄就随时表现出来他的恐惧,“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案例三可见李世民对应对得体的对手的肯定,这样的对手太少,朝廷上的谈话、讨论也有些寂寞吧。

  臣下对皇帝其实也没有太高要求,地球人都知道,皇帝的心胸都是有限的,所以史书反复记的是皇帝的政治姿态,历史亲历者、撰写历史者都心知肚明,悦人娱己耳。

  □孙文泱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