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国为人间的悲欢歌舞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在天国为人间的悲欢歌舞
2009年07月02日 10:1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天国为人间的悲欢歌舞

  在一个好天气的早晨收到坏消息,皮娜·鲍什———这位用“舞蹈皇后”、“当代经典”、“舞蹈第一夫人”等一切桂冠都不足以褒奖的艺术大师离开了人世。距离她刚刚被确诊患有癌症不过4天,距离她带着《穆勒咖啡屋》和《春之祭》来到我们身边不过2年。

  68岁的皮娜·鲍什曾经用无数惊世骇俗的舞蹈作品和表现手法一再颠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舞台空间,如同我们曾经在《春之祭》中看到的满台泥土和舞者被汗水与泥土氲染的薄衫,如同《穆勒咖啡屋》中满台被摔倒的桌椅和她本人亲自出演的像梦游一样绝望与悲伤的女子,还有许多那些我们未曾经亲见的舞台奇景,皮娜·鲍什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神话。因而彼得·伊斯特海兹(PéterEsterházy 匈牙利著名舞评家)说:“实际上应当在《杜登词典》的‘舞蹈’这一词条下标明:此词具有两种含义,鲍什之前的与鲍什之后的。”

  然而与大多数先锋艺术家不一样的是,皮娜·鲍什的美学观点绝不仅仅停留于感观的刺激层面,她用许多迥异于常态的方式进行舞蹈编排创作,原发动力并非单纯来自于形式上的创新或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她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在于关心“为什么动”,而不是“怎么动”。许多问题在创作的过程中由她问出,由舞者用形体和动作来回答,例如:“什么事会让你羞愧?”“最喜欢动身体哪个部位?”“会和一具尸体干什么?”在创作《交际场》时,给舞者的问题是:“如果想显得温情,你会做什么?”她得到的答案有爱抚、拧对方的耳朵、掐人等等,各种想得到想不到的回答,全部记录下来。这些问题与回答在收集与分拣之后,被提炼成为新的舞蹈元素。而这些“新”背后,都有其真实的情感根源与动人力量。这也是皮娜·鲍什的作品能够跨越不同文化的边界而具备一种普世感召力的主要原因。

  保留真诚,“抛弃所有带有装饰性的东西,包括人们认为美和漂亮的东西”,这些都是皮娜·鲍什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一直坚持的原则,而用舞蹈和创作来对抗恐惧与孤独,则是她在二战期间成长的童年生涯所遗留下的精神基因。她所创造的“舞蹈剧场”概念和深具批判与反思精神的舞蹈作品让二战后一直无法自信的德国人重拾文化上的尊严,并成为德国的第一文化出口品。而中国当代剧场艺术家如林兆华、田沁鑫、林奕华、金星、高艳津子等无一不受到她的刺激与影响。

  只可惜知道她的人还太少,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机会被她的作品感动与唤醒。皮娜·鲍什的离世注定不会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被放在各大版面的显要位置,但这并不影响她作为一代巨匠永远引人仰视的神圣地位。她那优雅、瘦削如同雕刻般的面容与身姿,也会从此终获自由,只要她愿意,还会在天国继续为人间的悲欢歌舞。

  我们只需依她曾经的嘱咐,用心去感受,这便是对她最好的纪念了。

  □水晶(北京 剧评人)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