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仅是相声的又一次尝试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拍卖仅是相声的又一次尝试
2009年07月06日 09:14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拍卖仅是相声的又一次尝试

  7月初,中国首次相声作品拍卖会在天津举行,据称场面相当热烈,所准备的16个相声段子均被拍出,其中一段相声拍出了20万元的高价。

  拍卖相声作品,本身当然是件好事,至少相声作者可以通过拍卖取得比原来高得多的稿酬,进而激发创作欲望,写出更多的相声作品。

  那么,拍卖会不会成为相声“触底反弹”的拐点?恐怕就没人敢断定了。于是,人们也就难免要生出这样的疑问:花20万元买进一段相声作品,会不会像“满仓中石油”一样赔个血本无归?无归之后怎么办?是不是还要让观众买单?

  相当长时间以来,相声演出中“掌声比笑声多”的尴尬局面始终得不到扭转,相声不如小品,似乎已成定律。相声演出市场不景气,相声演员“平地抠饼”的功夫普遍弱化,自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给相声作者。这些矛盾,岂是一次拍卖就能解决的?如果说,相声不景气已经到了一丝不挂的地步,那么拍卖,最多也就能算是一双鞋。

  不可否认,相声一直在寻求突破,也做了很多尝试,只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本,是相声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等方面做得不够,在这一点上,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应该多向赵本山学习。从1990年春晚的《相亲》开始,本山大叔几乎年年推出响当当的作品,与他搭档的宋丹丹、范伟、高秀敏、黄晓娟无一不红,2009年更是推出徒弟小沈阳,一夜之间“噼呀噼呀地”席卷大江南北,笑“喷”了亿万观众。本山大叔始终不忘“咱就是个农民”,他沉淀在生活中,用最低的姿态、最好的作品推动着二人转的发展。他的经验,值得相声界深思。在文艺圈,人人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再好的艺术形式,如果说不出老百姓想听的话,群众自然也就不看了,不听了。

  拍卖相声作品,给相声创作人员搭建了又一个平台,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仅是一个平台、一次尝试而已。拍卖搭台,相声唱戏,观众看的是戏而不是台。一旦戏演砸了,再好的戏台也没用。没有叫得响的作品,没有赵本山那种十几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人民谋欢乐的境界,就只能如小沈阳戏言所谓“这个真没有”了。

  指望着用一次拍卖复兴相声显得过于天真。但拍卖毕竟给我们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如今,相声舞台上仍有人在坚守,也有人肯为一个相声作品掷出20万元的高价,这一点让人感到欣慰,但绝不能过度兴奋。

  蔡闯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