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从“小品王”到年收入过亿的企业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赵本山:从“小品王”到年收入过亿的企业家
2009年07月08日 10:37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赵本山,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开原市莲花村石嘴沟,17岁进入公社文艺宣传队。 1982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1987年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小品连续多年获春节晚会一等奖,被观众誉 为“小品王”。后进入影视界,在《刘老根》、《马大帅》系列电视剧中担任导演和主角。2003年,创建全国首家二人转主题剧场——刘老根大舞台。

  北京前门,刘老根大舞台,坐在记者面前的赵本山滔滔不绝,表情丰富,两脚不时搭在一起。如今的他已是拥有9家剧场、企业年演出收入过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家。除了“小品王”的称谓外,他还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本山传媒董事长”。

  刘老根大舞台的意外诞生

  “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有市场”

  5月2日,在酝酿3年之后,刘老根大舞台挺进京城,高调入主前门阳平会馆,完成了本山传媒打造“喜剧王国”的关键一跃。此进彼退间,赵本山从“小品王”到董事长的人生跨越,也渐渐清晰起来。

  刘老根大舞台已经开到9家,分布在东北、天津和北京。这样的格局,9年前,连赵本山自己也无从想象。

  2000年,何庆魁请赵本山在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当时把我们都乐坏了”,赵本山回忆说,自从登上春晚的舞台,他就和二人转脱了钩,其实那些年二人转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很有希望,有市场。我一晚上都在想这个事,可不可以组织一个团,搞一个剧场,或者办一场比赛,拍一个电视剧……一晚上我都没休息,整个构想就成形了。”

  赵本山对记者说,那时候二人转的名声并不好,“一进二人转剧场,好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捂着脸不敢露身份”。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为这门拥有300年历史的艺术正名。

  2001年,赵本山举办“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杜绝粗口和低俗内容。自此,赵本山开始广收门徒。2003年,辽宁民间艺术团成立,赵本山租下位于沈阳中街的大舞台剧场,更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全国首家二人转主题剧场成立。

  赵本山回忆说,“开始整整赔了一年的钱。当时沈阳很多人对二人转印象也不好。”后来赵本山提出绿色二人转,慢慢地,观众越来越多,口口相传,刘老根大舞台有了口碑,如今已成为沈阳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打造二人转的产业链条

  “剧场不是麦当劳”

  在沈阳站稳脚跟的赵本山显然没满足,他要把二人转事业做大。

  靠春晚起家的赵本山深知名气的重要,他逐渐摸索出一条通过影视作品推广东北文化,进而推出二人转“名角”的路子。

  从2001年《刘老根》问世以来,赵本山平均每年拍一部电视剧,重要演员都用自己的“徒弟”。电视剧的高收视率,直每一天都要掌握所有观众的情绪,根据反馈来调整演出和管理。”

  “你说企业管理靠什么?靠每个细节的管理!”赵本山盯着前方,神情肯定,像是说给自己听。

  做真实的文化产业

  “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观众手里”

  北京刘老根大舞台所在的北京崇文区文委主任李承刚介绍说,刘老根大舞台落户前门阳平会馆以来,日收入10多万元,预计年收入将超过5000万元,年内可拉动内需1亿元以上。

  赵本山说,“百姓需要快乐,他们是最好的专家。写一本书得有人读,做一件产品得有人买,做一件衣服得有人穿,文化产品也是这样,得能让观众花钱进来看,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有的人做演出,投入上千万,就等着上北京让领导看一眼,登两天报纸,完事儿锁箱子里,给社会带来多大麻烦?你把那钱给下岗职工好不好?”对于那些无视大众需求的文化演出活动,赵本山非常不赞同,他说,“不要弄虚作假,要做就做真实的文化产业。”

  然而,对于赵本山的剧场二人转,并不是人人赞同。对于近日一些专家从“非遗”保护角度提出的质疑,赵本山表示,自己更在意的是观众的意见,“二人转既然要在市场上生存,必须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对于那些批评二人转“低俗”的声音,赵本山回应说,“不要因为高雅就拒绝了通俗,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你得先让几亿农民听懂了。”他认为,其实大众一喜欢,高端就喜欢,莎士比亚就是这样被高端接受的,高雅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刘老根大舞台的带动下,一个个二人转剧场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二人转的演员不下10万人,而专门的二人转剧场仅沈阳一地就有近20家, 二人转演艺已经结结实实地成为一项文化产业,一名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怎样,无论别人怎么说,二人转今天能发展得这么红火,跟赵本山是密不可分的。”

  (人民网记者 董 阳)

【编辑:卢岩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