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这幅画的留白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相声这幅画的留白处
2009年07月10日 10:09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互联网上搜索“相声”,总有另一个词随之闪现——“笑”。从平凡日子里找乐子,在苦难生活中寻解脱——这个诞生于广袤华北平原、肇始于草根阶层的古老曲艺,历尽百年风雨,始终负重向前。

  史料载,相声一词,古作像声,原指摹拟别人言行,后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改变。从八角鼓丑角“跳槽”而来的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他的弟子在《随缘乐》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像活的一样”,这是百姓对早期相声的最高评价,此时的相声,还仅仅是街头巷尾的取乐方式,表演从搁地、占场子开始,谈不上艺术。

  此后一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相声历尽沧桑,从街巷走上天桥,走进剧院,又走进“春晚”,以着笑中含泪,乐中有苦,讽中带谏,绵里藏针的品性,相声这株带刺的玫瑰在风雨中怒放。

  然而一度,曾经轻装驰骋的相声,却逐渐失却锋芒。玫瑰没有了刺,谁还记得她的名字?那曾被时代光芒照亮的醇醇酒香,随着光阴沉入了杯底。

  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声”,在“笑”的背后,另外一个词却也时常隐约浮现——“哀恸”。

  20世纪末开始,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纷纷陨落,不断给中国相声带来阵痛。随着三位大师级人物侯宝林、马三立、马季相继驾鹤西去,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声名家也接连辞世:郭荣起、侯耀文、高英培、赵世忠、李文华……平均每年相声界便痛失一位英才。

  按说,人生之旅遭遇不幸,实属常事。何以相声艺人每每离世,便令一种传承方式尘封于历史?令整个艺术门类频遭重创?令世间长久地唏嘘与扼腕?

  在这份生死暌隔的名单上,相声名家李文华是离人间气息最近的一位。2008年,因堪称典范的艺德,中国曲协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终身成就奖颁给他。尽管如此,辗转病榻之上的李文华仍旧“心有不安”。这不安在于,无论他的表演怎样获得观众认可,没有师承,“李文华”三个字都不能够写进“相声家谱”。所以就有了某天看似荒唐的一幕——81岁高龄的李文华,拖着沉重的氧气瓶,在马三立蜡像前拜师,颤抖着道出心声:“我要向马师父学习”。

  此一刻的李文华,罹患喉癌20余年,早已不能言语。他所发出的“心声”,靠医生提供的一种特殊工具震动气管所得。

  斯情斯景,令人心痛,也令人心酸。

  在相声发展的背后,有着太多无法言说的故事。这些故事,正是我们试图追索的种种疑问的答案。

  如果说相声是一幅巨幅工笔重彩,那酣笑中间的泪滴、那抚掌之余的叩问、那苦难背后的挣扎、那岁月深处的故乡,是淋漓墨迹之外的大片留白。相声百年,是笑声的百年,也是思想的百年。相声风靡,一定是思想的头颅高扬之时;相声低回,一定也是思想的身躯匍匐之际。这种意义上,在这浩大的留白处,滴落哪怕一小滴墨迹,都是罪过。

  李 舫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