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葬身火海?(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葬身火海?(2)
2009年08月03日 14:42 来源:现代快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刊记者探秘永陵追问疑点

  ◎“正本藏身永陵”的提出者另有其人 ◎记者亲历永陵探到了什么 ◎现代科技手段能否在不发掘的情况下探明永陵秘密

  北京,十三陵,定陵的地宫里阴森而神秘。虽然到处都是灯光,但依然能感觉一阵阵寒意,雾气在这个离地面27米的地下宫殿里飘来飘去,空荡荡的配殿,巨大石条垒砌的墙面冒着一层层水汽,用手一摸,一股凉气立刻传遍全身,要是一个人在里面走,会吓得两腿哆嗦。只是,如今,它早已成了名噪全世界的旅游景点,在里面能够看到不同肤色的脸。

  嘉靖皇帝的永陵却是谢绝参观的。“你要去永陵?那绝对不行,里面有好多探头,进去被发现是要枪毙的。”在北京,记者和出租车司机说“想要去十三陵的永陵”时,对方的头立马摇得像拨浪鼓,一副你也忒天真的表情。但这恰恰增添了记者对永陵的无限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陵?为啥不允许人靠近?里面就那么戒备森严吗?最关键的问题是,难道《永乐大典》真的藏在这个地宫?

  得到守墓人的特许,记者得以一窥永陵真面目。《永乐大典》真的会在陵内那个土包下面吗?快报记者 顾炜 摄

  30多年前让钱锺书着迷的一件事

  毛佩琦那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最早提出的。

  7月29日,北京苹果园的一间办公室里,随处可见有关《永乐大典》的书籍,在其中的一个书柜里,还有一大部头的《永乐大典》影印本。栾贵明坐在办公室中间的一张桌子旁,阴霾的天气并没有影响老人回忆钱锺书的好心情。

  栾贵明是钱锺书的助手。1972年,同在中国社科院的钱锺书对栾贵明说,“我给你出个题目,你去做。”“多长时间?”“十年。”这个课题就是研究《永乐大典》。当时,钱锺书认为,如果《永乐大典》没搞清楚,就没办法研究中国文化。

  为了研究《永乐大典》,栾贵明放弃了中国社科院秘书一职,到文献研究所整理图书。“那时候,我白天上班,晚上就把从国家图书馆借来的《永乐大典》线装影印本,一字一字地抄。整整十年,抄了25万张卡片。”1982年,栾贵明把自己对《永乐大典》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书——《永乐大典之谜——永乐大典索引》,寄给一家出版社。但,这一投如泥牛入海,毫无回应,一直到15年后,中华书局才出版了栾贵明的这部书。

  “我书中的内容,钱锺书先生一字一字过目,而且还做了修改。这些其实也是钱锺书先生的观点。在书出版的过程中,钱锺书先生已经病重,是他的夫人杨绛校对的。”回想往事,栾贵明对钱锺书深深佩服,“钱先生说得真准啊,果然是10年,才研究出一点成果。而这也恰恰是钱先生想弄清楚的,也是他的观点。”

  钱锺书想证明什么?为什么他要让栾贵明研究《永乐大典》呢?栾贵明说,《永乐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页没见着,而亡佚的情况,也太蹊跷。栾贵明曾经穿越国家图书馆的三道岗,在地库里亲眼看到了嘉靖年间的《永乐大典》。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纸,书后还有抄书手、重录总教官的名字,书中的内容非常真实,没有避讳明代皇帝的字号。“太精美了,我想永乐正本肯定会更加精美。我很仔细地研究过,现在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有四川发现的仅仅一页《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重抄的。”

  正本去了哪里?毁了,还是还在人间,只是人们没有找到它?从古至今,大家一直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的说被大火烧了,有的说可能在嘉靖皇帝的地下宫殿。“但认为在永陵的人都是只言片语,没有证据。钱锺书先生也认为在永陵,但他认为要有证据。他让我研究《永乐大典》,就是要找出《永乐大典》很可能就在永陵的证据。”

  那么,栾贵明拿出了什么样的证据来呢?这些证据为何能够说服钱锺书?

  那个应该找而没找的地方

  “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还存世,永陵就是应该找而没找的地方。”1999年,首届明代帝王陵寝研讨会上,栾贵明就阐述了这个观点,顿时,全世界闹翻了天,甚至连国家文物局的人都找到栾贵明。“大家都很感兴趣,观点非常新颖。”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李德仲说。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一些残留的《永乐大典》,其开本如同城砖一般大小。栾贵明根据残留的《永乐大典》推算,全部《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它会在哪里?

  面对一个困扰了世人几百年的谜团,应该从哪里着手呢?在栾贵明《永乐大典之谜——永乐大典索引·序》中,有这么一段话,“尽管天际封锁得异常严密,又有副本存在,水火之灾、流传丧失等种种烟雾,但事实是不可改变的。《永乐大典》正本,完整的一部大书,没有毁亡,更没有佚失。按照嘉靖本人的说法,它应该好端端地藏在‘他所’。‘他所’就是永陵的玄宫吧?这也就是那个该找而没有找过的地方啊!”

  证据何在?栾贵明说一共有10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嘉靖死得蹊跷,正本消失得也非常蹊跷。“为了拨开迷雾,我们应加倍小心,抓住《永乐大典》正本最后一次出现前后的事件,最突出的是嘉靖皇帝的丧和葬。对于帝王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子嗣和丧葬两件事,子嗣的第一任务是主持父皇的丧葬,然后是营造自己的陵墓。对于嘉靖的丧葬,令人立刻想到了他自己几乎经营了一生的地下皇宫——永陵。永陵始建于嘉靖十五年,建成于嘉靖二十七年,历时12年。嘉靖曾11次到实地视察督工,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七陵,加建气势恢宏的石牌坊等重要建筑。为此,当时的朝廷每月专用资金达二三十万两白银。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宫规模超过定陵,还很可能在朱棣的长陵之上。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永乐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栾贵明仔细研究了《明实录》,他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继位的隆庆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重录究竟完成在何时呢,史无明载。而这正是谜点。”

  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要运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代,并没有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为何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如果,《永乐大典》还在,它保存得好吗?

  神秘永陵的真面目

  经过几次倒车后,记者终于到达了十三陵。李德仲告诉记者,明代帝陵的规制都差不多,地宫也应该是一样的。“地宫都是石头垒砌的,先把山铲平,然后在平地上建宫殿,建成后就像人们看到的故宫里的房子一样。地下宫殿完成后,上面堆土,形成一个圆圆隆起的坟。”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先到了定陵。这个陵墓的地宫已经开启近50年,也是考古学家们唯一主动开启的皇陵。地宫紧挨着方城明楼,外面有一圈外罗城,通过蜿蜒的山路,爬到山顶,眼前是一个高出地面4米左右的大山包。而地宫的入口却在别处。当年考古学家辛辛苦苦寻找的地宫,记者很快便进入了,一层层楼梯蜿蜒向下,足足离地面有27米,相当于9层楼那么高。虽然还是大夏天,但地宫里却是阴寒得很。只见配殿是空荡荡的,正中大殿内,龙椅依然,最后一殿便是棺木停放地。2米多高的棺椁,朱红色的油漆,周边红色的箱子林立,但万历皇帝和皇后们的尸骨早已成了灰烬。

  相比定陵的任你看个够,永陵却是神秘又神秘。在得到李德仲的允许后,司机驱车带记者来到永陵。斑驳的路面,全是大城砖铺砌,朱红色的墙颜色已经陈旧,木头大门已见破损。摄影记者刚要踏进大门,一位师傅就板着脸喝止。他倚坐在门槛上,一脸威严:“不能进,里面有探头!”记者便乘机和他聊了起来,他姓齐,是新一代的守陵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担任守护永陵一职,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睁开眼睛就是守在永陵的门口,偶尔听听收音机。齐师傅通常都是坐在永陵入口的青石门槛上,手里一个对讲机。偶尔对讲机会响起声音,那是十三陵管理委员会通知他,有专家要来参观了,做好接待准备……不过,相比定陵和长陵,来这里参观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大多数时间,老齐都是两眼看着红色斑驳的大门,还有门槛、破碎不一的城砖铺砌的路面。

  老齐告诉记者,永陵里面有红外监控镜头,整个陵墓内布满了这样的监控仪器,20来步就有一个,从宝顶一直到大门外。里面还有特殊的监制器,如果有盗墓贼想在永陵打主意,只要动铁锹,监制器就会有波动。夜里睡觉也不用担心,他床头边上就是报警器。老齐很自豪地说,20多年过去了,报警器都还从来没响过。获得“特许”后,记者在大门口朝永陵内遥遥看了几眼,和长陵不同的是,永陵显得沧桑而神秘,就连神道上也冒出了小松树,在红黄相间的高大建筑后面,能看到高高隆起的山,“那下面就是地宫。”由于是阴天,看上去,整个山包朦朦胧胧,似乎隐藏着无限的谜团。

  掩映在一片翠绿间的永陵地宫,布局究竟如何?会不会有为收藏《永乐大典》而专门开辟的“御书房”?李德仲笑笑,也许有,但基本结构和定陵是一样的。

  如果《永乐大典》在地下会怎样

  “如果《永乐大典》真的在地宫中,保存问题不大。”李德仲说。

  把宝贵典籍埋入坟墓,并不少见。近年来,地下也出土了一些文书,如《老子帛书》《孙膑兵法》等等。郭沫若也曾推断《兰亭序》就在乾陵中。在清代慈禧太后的东陵、乾隆皇帝的陵墓内,也曾有纸质品出现。

  如果在地宫里,有一个先决的保护条件,那就是要恒温恒湿。“我想如果《永乐大典》真的在永陵地宫里,那一定有特殊的包装,一定有防潮、防霉措施,书会放在木盒子里,而这个盒子也一定非常高级,用紫檀、金丝楠木或者是黄花梨木制作而成。也许,木盒子外面还有非常庞大的金属箱子来进行保护。”除了这些,嘉靖帝葬在永陵已经400多年,地宫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加上古代人无论是宣纸还是朱砂、墨汁都是天然的物品,对《永乐大典》来说都是很好的保护。

  “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能被解开吗

  那么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能不能看到地宫中的《永乐大典》呢?李德仲摇摇头,不可能。如果采用遥感技术,那只能看到地面形势,对地下空间根本没有作用。利用物理探测的手段,也只能探到地宫的结构。就算是采用红外手段,也无法穿透60厘米厚的大石头。

  有专家认为,《永乐大典》上红色的字、红色的框和书眉都是用朱砂写的画的,朱砂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朱砂的放射性探测到《永乐大典》的藏身之处。但这也被李德仲否定,“朱砂很有限的,不可能探得到。”

  要想看《永乐大典》究竟有没有藏在地宫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掘。但是李德仲表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全世界都反对主动发掘帝陵,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了,但难免还是会留下遗憾。

  毛佩琦也告诉记者,文化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奇迹,敦煌文书、小屯的甲骨等发现,一再震惊世界,说不定哪一天又有奇迹发生。“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赞成用发掘永陵的办法催生这一奇迹。首先,《永乐大典》正本藏于永陵就是一种假说,而且是没有确证的假说。其次,主动发掘永陵,将是又一场文化浩劫。”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胡玉梅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