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走西口(组图)
2009年08月03日 15:56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财神庙是老包头的商业中心,当年这里的繁荣不逊于北京的大栅栏和上海的城隍庙。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只留下一座古庙和庙前的戏台。
古老陈旧的建筑正在逐渐退出这座城市,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现代化的楼房。
    昔日的南海子码头帆樯林立、商贾云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水路商运码头,最繁忙时每天可停靠两三千艘货船。如今这里已变成了湿地风景区。
    包头清真大寺内,穆斯林信徒正在做宗教仪式,老包头曾是一个佛、道、伊斯兰等五大宗教和平共处之地,在世界上也少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开篇的话

  60年弹指一挥,金色十月,新中国将迎来60华诞。此时,回望岁月,记录共和国成长的一幕幕画面历历在目。

  因为有影像的存在,感人肺腑的场面和历史性的瞬间才被人们记忆犹新;因为有影像的存在,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被记录下来,让后人铭记。

  从今天开始,《新闻目击》版将以《一路走来》为题,以老照片为线索,用镜头带领读者故地重游,回到几十年前那个熟悉的地方,去看看它的变化。通过这一老一新的对比,感受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有几句痴心话,哥哥你记心头……”《走西口》这首流传了几百年的歌曲对于生长在新中国的人们来说,大多数人仅仅把它当做一首老情歌,而其中蕴含的几百年的“走西口”历史文化逐渐被人淡忘。

  众所周知,我国近代史上曾发生了三次移民潮,即“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在这三次移民潮中,影响最深远、留下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便是“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到民国初年,晋西北一带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贫困,无数人背井离乡来到口外的包头、归化(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经商、谋生,这种移民活动便被称为“走西口”。这其中,山西人最多也最为成功,他们不仅打通了中原腹地与内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成就了自身万贯家业,使晋商文化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走西口”这段移民潮中,包头这座塞外名城占据着重要位置,是绝大多数走西口人的目的地。起初的包头只是广袤草原上的一个游牧点,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葛尔丹获胜后,北方地区久无战事,一些随军行商和长城以南走西口的手工业者、小摊贩便开始频繁往来于包头并逐渐定居,人数也逐年递增,包头逐渐成为了北方的商业重镇。

  从历史角度来讲,走西口这段三百多年的人类迁徙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便结束了。其实,这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支援包头建设,许多工业厂企整体迁到包头,大量人口来此工作、定居,这个不到10万人的城市逐渐发展到现在的240多万人,一个古代商业重镇也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重工业城市。这也是“走西口”的又一个阶段,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的“走西口”不再艰辛、恐惧。如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改革开放至今,人口自由迁徙的数量已远远超出了近代三次人类迁徙,“走西口”并没有停止,人们迁徙的目的也不限于谋求生存,而是寻求更美好的生活。 李刚 摄影报道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