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纸堆里抢救出的“昆曲鼻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故纸堆里抢救出的“昆曲鼻祖”
2009年08月03日 18: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无声戏

  至今我们掌握的关于昆曲鼻祖顾坚的资料,源自于魏良辅的《南词引正》第五条,一共不满两百个字:“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番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铁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关于顾坚,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在《昆曲大辞典》中补充了一句:“清顺治刻本《重修顾氏大宗世谱》列有昆山顾坚一支的世系表,说他是‘国子生’(秀才)。族伯顾敬是诗人,但生平事迹无考。”

  1960年夏天,吴新雷在北京拜访文化部访书专员路工,路工先生把他在明末昆山人张丑的手抄本《真迹目录》中新发现的魏良辅《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拿了出来。《南词引正》全文仅有一千多字,但吴新雷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件资料的珍贵,请钱南扬教授作了校注,编发在《戏剧报》1961年第7期、第8期合刊上,引起了昆曲界的轰动。蒋星煜、黄芝冈、顾笃璜、董每戡等人纷纷撰文考证,把昆山腔——昆曲起源的历史,从明代中叶向前推到元代末年。

  然而,在茫茫史海间,顾坚的资料再也无法寻觅,哪怕是一鳞半爪。始终有人怀疑顾坚的真实存在。理由有两条:一是各种昆山地方志都不载顾坚其名,明清时期昆山人的著作也只字不提顾坚;二是《南词引正》中的顾坚仅仅是孤证,魏良辅把黄番绰和顾坚抬出来,是在给自己成为“曲圣”造势。

  近来,有一位顾姓无锡游客在参观千灯镇顾坚纪念馆后,心情十分激动。他告诉工作人员说,他们的这一支顾氏,就是从昆山迁往南通的。生活在元末的顾坚,正是他们的先人。不久,我有机会读到了《南通顾氏宗谱》(顾祖培等纂修,民国20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其中果然列有顾坚一支的世系表,并且说明南通顾氏是“元季兵乱时”从昆山迁往南通的:“元末避兵乱自吴郡寓居高邮,旋迁通州,居于城西。”

  顾氏宗谱对于始祖的记载有两种方式,或者以东周时期的安朱为始祖,或者以南朝梁、陈之间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为始祖。由《南通顾氏宗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支顾氏家族,如果以安朱为始祖,顾坚当为第四十一代。

  顾坚实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即便根据有限的资料,我们也可以勾勒出他的家族背景和个人形象。顾坚生长在一个知书识礼的家庭,早年考中秀才,后迷恋文学和戏曲,“精于南辞,善作古赋”。不仅在千灯镇潜心钻研,也常常外出交友,与艺术家们切磋技艺。顾坚的生卒年月不可考,但从他相交的朋友杨维桢(1296-1370)、顾阿瑛(1310-1369)、倪瓒(1301-1374)等人推算,他从事戏曲活动的时间,当在元末至正年间,比活跃于明嘉靖、隆庆间的魏良辅大约早两百年。

  顾坚自号“风月散人”,这让人想起苏轼的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或许他愿与“风月主人”的倪瓒一样,借散曲感叹历代兴亡,追求闲适自在的乐趣,所以不再追求功名,终日寄情于戏曲,散淡处事。这恰恰是符合“水磨腔”特征的。顾坚的著作《陶真野集》、《风月散人乐府》仅存书目,无法窥见他的艺术才华。然而魏良辅说他“善发南曲之奥”,名声之响、影响之大,连元末著名将领、中书丞相扩廓帖木儿都“闻其善歌”。偏偏顾坚还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文弱,竟“屡招不屈”,丝毫也不给扩廓帖木儿面子。从另一面看,恰恰由于顾坚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乃至将近两百年以后,魏良辅还在《南词引正》中为他记上厚重的一笔。

  所谓“陶真”,是宋元明民间说唱技艺的名称。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也有记载:“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由此可见,“陶真”是民间艺人随口说唱的一种样式。尽管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陶真与昆曲的关系,然而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是发轫于民间说唱艺术的。他居住在千灯古镇,酷爱说唱音乐,必然与乡俚野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昆山的各种志书中都不见顾坚的名字,这毫不奇怪。历代的修志编史者大多尊崇诗文、鄙视戏曲,而文学家也往往不屑与伶人戏子为伍,轻易不会给他们作传。只有身为民间乐工曲师兼医生的魏良辅与顾坚社会地位相仿,又志趣相投,才为之写下那一段文字。何况,顾坚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才被人们找出来,戴上“昆曲鼻祖”桂冠的。假如没有《南词引正》的发现,或许至今仍然被淹没在泛黄的故纸堆里。

  ◎陈益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