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谦:中国从“古国”、“方国”到“帝国”(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伯谦:中国从“古国”、“方国”到“帝国”(2)
2009年08月07日 10:28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经过60年研究,中国古代囯家形态演进分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说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

  文明、国家,都是发展的概念。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开始出现维持人类基本生活之外的剩余生产品的时候,文明因素便应运而生;当文明因素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开始分层,阶级开始形成,国家开始出现。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国家,考古学界称为“古国”,大体处在距今5500年至距今4500年这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这个阶段被称为“万国”,又叫“万邦”,相当于古史传说五帝中的黄帝、颛顼、帝喾时代。古国不同于部落。古国是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一般以崇尚神权为特征,是神权国家,这在“红山古国”、“良渚古国”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从距今大约4500年开始,由古国阶段逐步发展到“方国”阶段。方国的范围一般要大于古国。方国已是王权国家,神权一般已降至次要地位,社会基本结构虽然像以前一样仍靠血缘关系维系,但“国土”概念已开始萌生。方国阶段从距今大约450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大体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尧、舜和夏、商、周三代。这一时期,以王权为核心的礼制不断发展与完备,礼制成为维护商周社会秩序、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制度。这也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色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帝国时代开始,直到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帝国时代方告结束。帝国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

  以考古发现为基础,通过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中国考古学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据的更为可信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

  以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构建而成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古史体系,几千年来可谓根深蒂固。上世纪20年代初兴起了“古史辨”思潮,对旧的古史体系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于是,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上古史,便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1928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开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发掘工作共进行了15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恢复,殷墟发掘又得以继续进行,相继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商王陵墓、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以及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址。这些确凿材料证明了此地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殷墟所在地。而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郑州商城的发现和研究,则又证明郑州商城是商朝开国之君商汤所建的亳都,从而将商朝的存在由传说史变成了信史。

  据史籍记载,商朝之前还有一个夏朝。夏朝究竟存在不存在?郑州商城的发现与发掘,揭开了寻找商朝之前史迹的序幕。1959年开始,对偃师二里头、山西夏县东下冯等遗址进行了发掘研究。学者们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夏代最后的王——桀的都城斟寻所在地。1983年偃师商城发现以后,学术界将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偃师二里头遗址三者综合研究得出结论,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斟寻,郑州商城为商汤始建之亳,偃师商城为商汤灭夏后监视夏遗民所建西亳。这是夏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为了重建中国上古史,上世纪30年代,围绕周秦文化起源而进行的发掘工作就已展开。经过70多年的努力,迄今已发掘周原、丰镐、成周、周公采邑以及齐、鲁、滕、薛、虢、应、燕、晋、芮、邢、郑、蔡、秦、楚、徐、黄、钟离、吴、越等宗周和封国的都邑或墓葬遗迹,基本理清了各自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了其社会结构、礼制、文化的面貌。

  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表还有不够精准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