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领域出现"孔子热" 学者称总比"歌星热"要好(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影视领域出现"孔子热" 学者称总比"歌星热"要好(3)
2009年08月09日 12:56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孔子热”总比“歌星热”要好

  记者:电影《孔子》杀青,现在电视荧幕上又将出现孔子的身影,你觉得为什么近段时间影视界会有这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出现呢?你怎么看这种“孔子热”?

  傅佩荣: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是文革期间大家对孔子的理解都有普遍的偏差,当时曾经有过“批林批孔”。现在媒体希望能够改正这样一种偏差,让大家能够重新了解到孔子这个人以及他的思想;第二个是现在孔子学院在中国各地都比较普遍,虽然这些学院一般都是教外国人说中文的,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本国的文化代表人物,就像中国以孔子作为代表,所以这样的学院就出现,因此一般群众也会想去了解这样一个这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国学热从2007年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左右时间了,当时于丹老师通过电视让大家都知道原来孔子离我们不那么远。影视公司拍有关帝王的戏拍多了,然后就去想到别的题材,现在正好有这样一个契机可以拍一些人文的题材,所以大家就想把孔子的故事通过电视剧和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大家知道其实孔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他是通过许多磨砺才完善自己的性格的。我觉得“孔子热”总比“歌星热”这些要好。

  记者:这更多是影视公司的一种主动尝试还是观众内心的深层需求?

  傅佩荣:这两者应该相互影响吧!但是我认为影视公司的作用是占主要地位的。因为他们比较敏锐地看到,原来观众对这样一个题材的作品是有需求的,所以就选择拍这样题材的作品。而观众是比较被动的群体,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类型去看,但是不会那样敏锐,不能因自己喜好而提出要看这一类作品。

  孔子学说并没有内化到我们言行中

  记者:您觉得这两年的孔子热反映出现代人的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傅佩荣:现代人都希望寻找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人物,从心理学上看,人最怕找不到认同对象,找不到认同对象就容易导致价值观的缺失。所以他们都想知道孔子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一个过程。其实我对这些电影、电视剧最担心的是把孔子神化,把他写成一出来就是圣人。我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要通过这样的作品了解他的人性,了解他怎么从一个在家庭中十分卑微的角色慢慢成长走向人性完美的过程,了解他是如何修炼自己,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圣人。

  记者:现在儒家学说通过什么方式来与当下社会发生联系,甚至改变社会?

  傅佩荣:儒家学说的作用从汉代以后的封建王朝就变成了“儒家学术、法家手段”,历代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学术来制约大家,所以说它是法家手段。但是现代社会不同,儒家学术已经不再是以前用来制约人们思想的工具了,它其实可以指导人们应该怎样做好人,儒家学说与我们内心的联系可以归结为三点:对人和对自己内心一定要真诚;要多与别人沟通了解;社会规范要遵守。儒家学说只是希望通过一个合理的方式把握人性,现在来说,这种思想指导我们要追求人人平等,而且要有更加开阔的胸襟。儒家学说不是说了做王者不做霸者吗?霸者是以暴治人,但王者要以德服人。

  记者: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其实都是一些最基本实用的人生道理,它已经耳濡目染内化到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了。你认为大众还需不需要来专门系统地学习他的学说?

  傅佩荣:其实我觉得,现在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内化到我们言行当中。其实大众平时知道的孔子学说大多都是从媒体中吸取的,当然中国人的那种“讲人情、爱面子”的思想是已经内化了,但是说整个学说的内化我认为还没有达到。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孔子的学说可能不大了解,所以我们必须多告诫年轻人应该怎样做好人。

  另外我们要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还要做很多,首先最重要必须做到的是“上行下效”,如果上边领导都做不好榜样,那么下面的群众又如何能够做好呢?现在的社会强调个体性了,孔子有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要告诫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

  不应该过分渲染孔子与南子的关系

  记者:现在以孔子等圣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艺术和历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甚至会有矛盾,在你看来,这类作品的创作应该遵循一个怎样的标准?

  傅佩荣:我们从司马迁《史记》的“孔子世家”中看到孔子真实的一面。当时司马迁是把孔子的生平真实地记录下来,但是在最后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虽然孔子出身卑微,但是通过他后天的经历以及坚韧成为了一代圣贤,我认为孔子完善自身人格过程是这类作品必须要突出的。就好像我中学时候看过孔子一个故事,说他回家的时候看到了火灾,当时第一时间就问有没有人伤亡,而并非损失了多少财物。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当时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我认为作品就应该多呈现出这样的故事。

  记者:那么在这样的标准之下,创作起来有什么样的难度?

  傅佩荣:因为孔子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甚至是大家心目中其实都已经有了个定型,在创作上可能会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我最担心的还是一些作品把他与南子之间的关系夸张化了。那个时候其实南子是一个声誉不大好的妇人。我认为不应该太过渲染孔子与南子之间的关系,而应该突出孔子的成长历程。我实在担心这一点,所以希望这些作品的顾问能够多给创作者提意见。

  记者:对于这类题材的拍摄,有观众认为不应该邀请日韩演员加盟,有观众又认为孔子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可以更加包容。不知道作为一个研究者,你的看法怎样?

  傅佩荣:我觉得请外国人来出演里面的角色没有太大关系,但关键是剧本一定要合乎一种人性逻辑。只要剧本合乎逻辑,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其实就会更多地留意剧情,并不会说太在意演员有没有外国人。有人也说,拍好这类东方圣贤的作品,会对日韩民众产生收视号召力和精神影响力,从而推广儒家文化。我对这点还是比较乐观的。就好像我有个韩国的学生,他年近70的父亲居然一直都认为孔子是韩国人。我觉得这样类型的电视剧只要拍好了,是能够让日、韩的人民了解到孔子其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因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孟子的智慧》而为大众所熟悉。他的新著《孟子的智慧》和《向庄子借智慧》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并热销。(陈祥蕉 吴敏吴敏平柯芳王丹)

【编辑:吴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