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原貌已恢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原貌已恢复
2009年08月11日 14:05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口店猿人洞近千件化石重现天日

  “北京人”自主用火添新证

  周口店猿人可以自主用火的“证据”又添新丁。昨日该遗址第1地点抢救清理发掘首阶段成果发布,一批“火化石”——灰烬、烧骨、炭屑等早期人类用火遗迹重现天日。同时,工作人员还展示了近千件脊椎动物化石和百余件石制品,这些都是近一个半月内的发掘成果。

  火遗迹有望推断燃烧物

  “掌控”火是古人类一项重要本领,但研究人员对周口店猿人是否自主用火一直存在争议,比如有人猜测早前遗址发现的火痕迹是洞外自然原因造成的火,后随着环境变化如雨水冲刷等原因才进入洞中。

  “简单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虽不能百分百证明北京人会用火,但为这个观点增添了更多有利证据。”本次发掘领队高星举例说,这批“火化石”是从堆积层内直接找到的,其周围土质较硬,有明显燃烧过痕迹。据土层推断,可以初步证明大约30余万年前北京人在洞内曾用火。

  高星透露:“随着下一步发掘继续,更早年代的火遗迹有望被找到,已发现的‘火化石’将被工作人员带入实验室,逐步确认当时火焰温度,推断出古人点燃的是何种木材等,为北京人‘自主’用火的观点‘添砖加瓦’。”

  以“色”粗辨火遗迹

  通过数幅“火化石”的照片,记者发现不同于其他化石以土黄色为主,它们都呈现出红褐或灰黑色。“发掘过程中,我们根据颜色来粗辨火遗迹。”高星介绍,明显龟裂痕迹等也是初步判定的根据。

  除了靠色辨认,工作人员通过对发掘出土物的筛选、水洗等,还发掘了脊椎动物化石近千件,其中大多为小型啮齿类、食虫类和鸟类化石。另外,部分人工性质明确的石制品也被发现,包括5件石核(锤击石核3件;砸击石核2件)、石片37件、石锤5件、刮削器5件、砍砸器2件、断块6件以及疑似石制品118件。

  20立方米坍塌土层清理半个月

  “本次发掘不以找化石为目的,是一次抢救性保护,所以每一寸发掘都‘精耕细作’。从6月24日正式发掘至今,发掘队完成了猿人洞西壁剖面发掘区的布方、地形测量和第1至12水平层(约20厘米为一个水平层)的清理发掘任务。”高星说出了一串工作进程,“工作人员每日工作超过八小时,但仅清理一块约20立方米坍塌土层就耗费半个月时间,目前已经恢复了猿人洞的原貌。”

  “由于常年风侵雨蚀,遗址西剖面已呈现下凹上凸的不正常坡度,且出现一处三四十厘米宽的裂缝,随时都有坍塌危险。”周口店遗址管理处负责人杨海峰介绍,“7月13日晚22时,一块20立方米的土块从顶部滑落洞内,工作人员‘清理’时用电镐将大块钙化盖板敲开,寻找化石依存,通过对比土层颜色土,确定详细水平层。如今,所有土层均送出洞外进行下一步研究。” 本报记者 刘冕

  现场

  遍洗沙土找化石

  在周口店遗址内的一阴凉处,考古工作人员张晓凌对着一盘潮湿的沙子“发呆”,不时用小镊子左右扒拉着,偶尔捡起几个颗粒小心翼翼地放在小塑料袋里;她身后靠墙堆放着数十袋沙子,两位同事分别盛了一笸箩沙子,放在筛子上用水管不停冲刷……

  他们是在找化石,从遗址发掘现场的沙子都要经过这样的“精挑洗检”。

  记者在现场看到,沙土要经过两遍水洗,每次都要过双层筛,其中孔较粗的一层类似家用纱窗,另一层孔比其小一半。“我用镊子挑选的是‘纱窗’筛出来的,更细致的要送到显微镜下挑拣。”张晓凌揉揉酸疼的眼睛,捏起一个约2毫米的小“米粒”说,“这是我一个小时内的成果,大约是小鸟的骨头。”

  另一层筛得更细的沙石则被直接送到了实验室。一位工作人员对着显微镜,仔细分辨着,偶尔用镊子拿出些放在旁边一个“空”盒子里。“这里面有十多个小型的化石碎片,用肉眼看不到,所以只能用显微镜。”张晓凌解释说,“她工作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弄飞了化石。”

  由于太费眼睛,张晓凌和同伴们轮换着去发掘,每日他们工作时间从清晨7时30分开始,往往持续到晚上7时许。“山上发掘是免费的‘桑拿’,山下分拣是和‘微尘’较劲儿,晚上回到住宿地我们还要清理当天发掘出的文物。”张晓凌说。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