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白鹿原》的史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找属于《白鹿原》的史实
2009年08月14日 16:3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寻找属于《白鹿原》的史实

  ——读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手头上的这本陈忠实新作《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以鲜为人知的材料和“当事人”的身份,向我们叙述了《白鹿原》创作过程中许多珍贵的史实,为后人研读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本。

  《白鹿原》从发表到现在仍旧畅销不衰,各种版本销售达几百万册,盗版也有不亚于正版的销量。可以说,在一代人的阅读记忆中,《白鹿原》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陈忠实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是如何起念并思考的?书中主人公的原型又是作者平时熟悉的哪些人物?作者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思想、精神、心灵的痛苦、折磨和开通、喜悦?在一部名作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多少的秘密故事?这些都是现在和将来对《白鹿原》感兴趣的人们很想了解的事情。

  本书就是对《白鹿原》创作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这一创作过程中展现的寻根性的精神体验,让我意识到“根”是有生命的文化,是一代代中国人用生命去阐释的活的灵魂。面对这一生命化的阐释,作为读者的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来面对、理解和体验,这样我们或许才能在全球化、商品化与功利化的今天,真正理解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才能坚守一个作家创作的良知和艺术人格。

  在读本书时,我能感受到陈忠实对于创作的虔诚。他把《白鹿原》的创作,定位于对自我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求,不从俗,非功利。在创作过程中,他把自己的生命、故乡的山水、人物和历史融为一体。他的写作不仅是“我”的写作,更是故乡的生命整体在讲话。他的艺术追求,融入了他面对民族生存苦难时所发出的思考与寻求,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悲愤,绝望与渴望。所以说,探究他的精神追求之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探究中国文学的精神之路。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写《白鹿原》之前,陈忠实在农村生活工作了20多年,在一些人看来,生活积累是很雄厚了,写个什么样的长篇都用不完,可他还要进行几年的素材积累。对此,有人感到很不解,就问陈忠实:“你用得着到长安摊时间下功夫查资料?你到底想弄啥?”陈忠实在这个有点咄咄逼人的问询里也没有回避,便坦诚相告:“我想给我死的时候有一本垫棺作枕的书。”这完全是作家指向自己的一次反省,使我们对创作这种劳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本书题目“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的这句话,成为了陈忠实借以阐释个人创作历程的形象概括。陈忠实认为,作家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是一种独立的声音,是把个性蕴藏在文字里边的能力。而作家之所以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靠的就是独立的体验、独立的发现、独立的文学形式。他说:“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人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称得上属于自己的句子。”

  读完全书,我深深地感到,这本书虽是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手记,但实际上,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远比这部小说的写作进程要宽要深。可以说,这也是作家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一个自传,陈忠实以只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思考,并以具体的创作体验,使作品的“诞生史”在读者的心目中变得更加可感和真实。

  最后要说的是,想了解一个作家的最可靠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阅读他的作品,那么,让我们开始阅读陈忠实,寻找那些属于《白鹿原》的史实吧。

  □张光茫

【编辑:张中江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