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热”请慎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申遗热”请慎行
2009年08月24日 09:45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7年,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确保申遗成功,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目前遗产地保护正面临困境

  如果不是因为申遗,贵州荔波,这颗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依旧会身在深闺无人识。

  同样,如果不是因为申遗,这个每年财政只有2.86亿元的小县,不会背负2亿多元的债务包袱——这还不算未来10年,荔波需追加遗产地保护投入6.3亿元。

  还有多少地方为申遗,拖垮了财政,不得而知。但至少荔波是幸运的,通过12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得偿所愿,入选了世界自然遗产。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00个项目有申遗的意向,其中100多个项目已进入预备清单。按照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专案的规定,他们至少要勒紧裤带,为了一个名号,再含辛茹苦一百年。当然,这还得建立在一切顺风顺水的前提上。

  明知希望渺茫,为何许多地方对这么一个名号情有独钟呢?

  “拼申遗”,在很多地方其实是“拼生计”、“拼政绩”。

  当然,这样一种原动力,值得理解与尊重。拿荔波来说,当年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是广西最边远的;划归贵州省时,是贵州最偏僻的,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心过,从来就没有繁华过。对于偏远欠发达地区来说,有什么比意外发现造物主的恩宠,更值得欣慰的呢?

  所以,当地政府表示,争取2009年全年游客人数要达到240万人次。这意味着365天每天需接待6500多人左右。而实际上,该县的最大接待能力只有3000人。

  “荔波式”的小马拉大车,终究是为了能多往前走几步。只是,当藏于深山的“绿宝石”炙手可热后,是否能长久璀璨呢?旗开得胜,代价不菲,过度开发,疏于管理,善后艰难——走出这样的轨迹,非荔波所愿,也非我们所愿。

  说到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主要在于保护濒危的遗产,而不是让你拿着名号去赚钱的。一切终究得量力而行。而从过去一些地方的“申遗热”中,可以窥见国人的“考试思维”、“项目思维”:得有个看得见的奖励放着,才愿意投入,而且变着花样扩建、重建,做大做强。而如果不设立世界遗产的称号,就缺乏了保护、发展的动力。

  朋友从意大利罗马归来,谈及当地的遗产保护,说很少见到“大动干戈”、全民动员的。不搞大修复、大投入,而注重平日的点滴保护,同样能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

  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取得一种平衡,需要长期的摸索与努力。但对不少正在轰轰烈烈“申遗”的地区来说,不妨沉下心来细细想想:与其在熙熙攘攘中劳民伤财,让它们遭受伤害、变形,倒不如,让它们静静地呆在那里——存留下的美,迟早是能被发现的。

  吕绍刚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