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法语焉不详带来“整形之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语言文字法语焉不详带来“整形之乱”
2009年08月24日 10:34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汉字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在公众中引发较大争议。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随后解释,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据8月20日《新京报》)。

  据调查,对44个汉字写法的调整,逾八成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这是“穷折腾”。笔者也深有同感,突然对44个汉字写法进行微调,完全没有必要,是典型的自找麻烦,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根据新汉字表,“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也许专家们对这些字写法的调整有其充分的“字理”依据,汉字的音形义在其创造过程中也的确依据并蕴含了不少规则和规律。但要知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传统的结晶,不少内容是约定俗成和习惯使然,既是文化积淀,更是历史传承。就我国目前通行的简化字而言,也已经实行了数十年,影响了好几代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完全熟悉和掌握了简化字的音形义和基本写法,看起来顺眼,写起来顺手,都已习以为常,突然进行调整,必然造成混乱。

  事实上,这44个汉字写法的调整,根本无法实际影响人们日常的书写和辨认,毕竟这些字的手写体本身早已五花八门,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印刷体,以及对信息存储和管理的系统。显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因为调整的背后包含着巨大的工作量,也就是说,新汉字表一旦正式实施,所有的汉语字典、词典,所有的汉字字库、汉字操作系统,所有涉及汉字信息存储和管理的单位和部门,特别是涉及到公民户籍信息,都需要及时调整更正,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想而知。

  在笔者看来,目前最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是,对这44个汉字的写法进行微调到底有多大的必要?除了要充分考虑写法调整可能带来的无谓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的麻烦外,必须说明,对一些汉字的个别笔画进行调整有什么实际意义。

  然而,面对社会公众的强烈质疑,职能部门却显得底气十足,努力寻找各种理由试图说服公众。其实,这次汉字整形,双方都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缺陷和漏洞。这部施行于2001年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文字整形”的条件、标准和法定程序,特别是缺乏保持文字字形写法稳定性及字形写法调整影响范围评估的相关规定,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等的微调,也有了并不具说服力的“对百姓影响不大”的整形理由。

  鲁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