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侃"出上海人被京味文化"强暴"的不平情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立波"侃"出上海人被京味文化"强暴"的不平情绪
2009年08月28日 17:10 来源:青年周末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盖过小沈阳的上海活宝”、当红海派清口周立波。 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周立波为上海文化“正名”?

  周立波说郭德纲是“吃大蒜”的,自己是“喝咖啡”的,此间固然表达了南北文化各有千秋之意,但那股“酸”味儿则仍是浓的。

  来了大陆一个多月,在上海也待了不少日子。放眼过去,除了修建中的外滩、东方明珠、石库门及大小弄堂外,在一行行绿叶成荫的法国梧桐底下,周立波“笑侃大上海”的广告牌也自成一格“海派”风景,吸引了不少外地人的目光。赶上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时机点,周立波成功自创“海派清口”,红遍上海滩;如今,他又推出第二季“笑侃大上海”,目前在暑期加演中,场场爆满。

  对于一个外来者而言,欣赏周立波“海派清口”的最大困难,是其全场几乎由上海话贯穿:这是周立波的坚持,也是其表演的灵魂所在。有人说,他的“海派清口”红在对上海庶民生活的描写,原汁原味,道尽小人物的心声。有人说,他带领老上海人重温了那段不被“外来文化”侵略前的海派风华。更有人直言,他翻转了报章杂志里对上海男人窝囊、软弱的描写,使上海“汉子”也能扬眉吐气。

  事实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周立波嘴里侃出的一个潜伏于中国社会几百年的矛盾问题:地域文化之争。北京作为首都,早已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即便国民党当政时期定都南京,当时的国语也一直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从而保障了北京文化的强势地位。赵本山的小品能年年上央视春晚,小沈阳的二人转能搞得全国红红火火,与他们使用的方言本身即接近普通话有莫大关系。

  如果仔细深究央视各套节目,就会发现,这个掌控着全国最主要传播渠道的电视台可以说“京味”十足。以“新闻联播”而论,主播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就是带着一股“京腔”,简单的数字如“五点三”硬要播成“五点儿三”;央视大大小小的文艺节目,撇开相声、京剧这类北方味浓厚的演出不提,光是主持人的风格,在我一个上海朋友的眼中,“也是极向北京靠拢的”。

  于是,周立波之所以红遍上海滩的秘密,或许正在于此。

  他“侃”出了上海人被京味文化“强暴”的不平情绪;然而,若总要透过“涮”外地文化来巩固上海人的自尊,则大可不必了。周立波说郭德纲是“吃大蒜”的,自己是“喝咖啡”的,此间固然表达了南北文化各有千秋之意,但那股“酸”味儿则仍是浓的。

  他在“笑侃三十年”里嘲讽近三十年来外来人口对上海本地文化的摧残,殊不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所谓“老上海”,又何尝不是来自江浙一带的外地移民?

  说到底,无论东北二人转、京津相声、苏州评谈、上海清口、甚或闽南布袋戏、台湾歌仔戏,皆是中国民间的瑰宝,都是依附地域而生的曲艺;五湖四海之内,大家都是中国人。地域文化之争,其实大可一笑泯争执。

  ◎文/卜正(台湾)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