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整形”搁浅是科学决策的生动样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汉字“整形”搁浅是科学决策的生动样本
2009年09月04日 07: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近日结束,其中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引起了各界的高度瞩目,也受到广泛的批评质疑。据教育部、国家语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大多数意见认为字形微调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将给大众用字造成麻烦,担心影响学生学习、考试和增加社会成本,认为不宜轻易改动。”

  大多数人认为不宜轻易改动,这是公众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44个汉字“整形”的主流意见,教育部、国家语委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主流民意,这个结果委实来之不易。8月31日,征求意见刚刚结束的时候,教育部语言文字司一名官员表示,鉴于目前反对汉字字形调整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调整。9月2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大家习惯的(事情),不会违背大家的习惯去改变。我们是国家公务员,人民不满意的事情我们不会做,也没有权力去做。”话说到这个分儿上,44个汉字不再“整形”的结论几乎呼之欲出。

  如果教育部、国家语委最终决定44个汉字字形不作调整,自然是一个认真听取民意、积极尊重和顺应民意的结果。不过也要看到,如果44个汉字字形最终不作调整,民意向背也不应该是最主要的甚至惟一的理由,因为公开征求意见只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决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对决策结果不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民主决策的作用虽然越来越重要,但即便是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领域,民主决策也并非是惟一有效的决策形式,一定条件下,科层决策、专家决策有时比民主决策更加合理而富有成效。如果凡事都要绝对顺从民意,要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就成了典型的民粹主义,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在8月12日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及公开征求意见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官员和有关专家突出强调了汉字字形调整问题的专业性,称汉字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专业知识,“汉字学是有博士点的,不完全是普及知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隐含其中的字形规则;依此对一些不符合字形规则的字的字形作了微调。这些规则,也使今后大批量汉字的字形整理有章可循”。这就是说,在汉字字形调整这样的专业问题上,专家决策其实应该是比民主决策更合理的决策方式,现在44个汉字“整形”方案搁浅,不能简单认为就是“民意的胜利”。

  所以,在44个汉字是否应该“整形”的问题上,最核心的考量应该是李宇明司长所说的“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大家习惯的(事情),不会违背大家的习惯去改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要“瞎折腾”、“穷折腾”。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要点:第一,判断做某件事情是否确有必要,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了追求政绩而制造政绩;第二,判断做某件事情需要支付多少成本,如果成本过于高昂,并且远远高于可能获得的收益,就需要格外小心,慎之又慎。如果做某件事情既没有必要,又需要支付不菲的成本,那么最好是果断放弃。专家决策和科层决策多少带有精英主义意味,有时很容易陷入“瞎折腾”的误区。

  对照上述两个要点,第一,44个汉字“整形”缺乏起码的必要性,因为公众已经习惯了它们现有的字形,不“整形”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不便;第二,给44个汉字“整形”,除了会给人们的书写、学校的教育等带来诸多不便外,还将因为字典、辞典、课本重新印刷,相关招牌、店铺、地名、人名重新修改等等造成难以估量的巨额成本支出。而且,教育部官员既然说“字形规则……使今后大批量汉字的字形整理有章可循”,可以推断,如果这次44个汉字“整形”成功,今后可能还会有大批汉字步其后尘纷纷“整形”,其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通用规范汉字表》中44个汉字从“整形”到“整形”方案搁浅,为人们以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瞎折腾”、“穷折腾”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其间的教训和经验,值得有关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认真汲取。 潘洪其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