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手调查:新锐多数是学理科的大男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络写手调查:新锐多数是学理科的大男孩
2009年09月04日 08:57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让你想不到的,领军网络文学的新锐竟然大部分是学理科的大男孩——

  网络写手什么样?

  网络写手什么样?每天对着闪烁的电脑屏幕敲敲打打写小说,产量5000字至8000字;喝矿泉水、吃方便面;停下手打电话叫便当就算休息。鲁迅先生笔下“躲在寓里弄文学”的亭子间“文青”形象,莫非正是网络时代“文学宅男”的标准像?10年间,国内几家知名文学网站的注册写手“发酵”到了70万,不过,有的无声无息成了“睡眠账户”,有的却签下号称年薪百万的写作合约,顶上了“白金作家”的光环。

  找网络写手们聊,却发现他们很实在;最令人意外的,领军网络文学的新锐竟然大部分是学理科的大男孩。

  返回现实,填补创作想象力

  “我是有工作的人。”和想象中“文学宅男”足不出户不一样,盛大文学签约作家“格子里的夜晚”(以下简称“格子”),是在他的办公室而不是家里接受记者采访。刚刚结束92万字网络小说《暗房》的连载,他获得了247万人次的点击率。相比纸质书籍5万册的畅销书标准,《暗房》作者无愧“白金作家”头衔。但“格子”却在去年把“白金作家”从主业降为副业,跑去一家杂志做了编辑,还说网络写手这份“准工作”,有时候挺折磨人。

  “每天10点之后起床。因为编辑部考勤要打卡,天天都得‘现身一下’。”让一个喜欢在虚拟文字里天马行空的人,遵守现实中的游戏规则,格子却自称一点不抵触。“我需要现实的工作来填补我的想象力。”《暗房》里写到的摄影师的工作细节,器材、技术之类,很多源自格子每天的活儿。

  “格子”过的日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白天,他为杂志策划选题,做采访、拍照、写稿子;晚上,他看书、续写网络小说,还联络其他写手比比进度。“看书是‘强制阅读’,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书,不管喜欢不喜欢,我都得拿来翻翻,不然就跟不上读者。”他说,“苦的是写作,杂志的稿子加上网络小说,一天得写七八千字,算一算一小时至少得写1500字。”不过,他告诉记者,如果每天“码”字少于5000,就会被跟读小说的读者怨“龟速”。出手快的网络写手被称作“大神”,每天至少“码”3万字。

  1999年以小说《物理班》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80后”的“格子”开始了积累名气和金钱的文学之路,几年下来作品规模以千万字计。但面对文字,他也曾经很郁闷:“有写不出来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一早起来,坐对着屏幕发呆。在网上四处看看,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格子”说,“当时想得最多的是要不要继续写。不过,原来那种为了自我表达而写作的模式转成‘准工作’之后,味道就不一样了。”

  “理科大脑”,更适合网络写作?

  2003年起点中文网推出付费阅读,改变了很多写手的命运。“年收入确实有100万,每月一结。”网络小说《盘龙》最近被人买走了游戏改编权,22岁的作者“我吃西红柿”,因此成了最新一批的网络小说“小财主”。按照起点中文网的规则,在免费“试读”部分之后,你想要继续读,得按每千字0.02元付费。看似无所谓的2分钱,让本来单纯为兴趣写作的网络“文学宅男”,一夜间找到了新的谋生之道。如果作品订阅量不低于2万人,每个月写30万字,按照分成比例,写手的月收入差不多有10万元。

  “不写字,就没有生活费。”同样居住在上海的网络写手血红,目前处于“闭关读书”阶段。网络小说的收费分成,几乎是他的全部生活来源。尽管笔下的网络小说以千万点击率,改善了他的生活,但他自己觉得生活没有改变,每天依旧对着电脑,琢磨“玄幻”。“我以前藏在角落里,现在还是藏在角落里。最大的不同是因为结婚,不用吃方便面,可以去丈母娘家,吃到热菜热饭。”“格子”的小说多写城市生活,而血红是“玄幻第一人”,贩卖的是和现实没太大关系的想象力。两人的生活因此截然不同。“不停地写书、看书,小半个月才出门闲逛。”血红不太需要现实生活内容的填补,于是就做典型的网络“文学宅男”,“最大的问题是身体不好,写小说的时候会体力不支。”

  每年文学网站都会召集作者开年会,作者们也常全国跑来跑去彼此拜访。聚会时,一桌子人聊起各自的专业,竟发现基本都和“文学”无关。“白金作家”原来都是些理科男孩。就连因为新概念第一名保送中文专业的“格子”,最终也中途辍学,回到他“物理班”的世界之中。“我吃西红柿”专职“宅”在家里写网络小说之前,在大学读数学系;写玄幻的血红,虽然如今电脑对他来说只是写作工具,可他抽屉里藏着张计算机专业的文凭。

  “当网络写手需要自律。最早一批‘白金作家’都是坚持3年,每天更新3000字的人。”“格子”说,或许“理科大脑”让网络写手能有更强的“规划感”和责任心,可以强迫自己不像传统作家那么“率性”——“毕竟这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职业。一开始你不更新会有人惦记你,提醒你;你再不更新,你就等着被别人‘更新’吧。”

  本报记者 王磊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