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微调”3个没想到:专家一再表示不影响大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汉字“微调”3个没想到:专家一再表示不影响大家
2009年09月07日 11:1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汉字“微调”三个没想到

  《通用规范汉字表》为期20天的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其中对44个汉字字形写法的“微调”方案(下称“微调”)饱受非议。民意的“评判”将对“微调”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还要等到教育部相关的司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由高层最终定夺。

  在这一切尚未见分晓之际,我们不妨帮助提出“微调”的专家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问题之一,起步于八年前的“微调”研究迄今已时过境迁。一个历时八载“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的“微调”项目,即便当初有足够的必要性,也会在历经近百个月后消解殆尽。犹如当年颇受关注的“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拿到今天来讨论已然不合时宜的道理一样。今天民众对教育的关注焦点之一是保障民生教育权益的诸多问题,如教育的不合理收费、高考的政策性加分、学术的不诚信、文凭学位证书的滥发之类。借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文部主任丁启阵的话来说:“地上有西瓜不去捡,却津津乐道于捡芝麻。”民众对这个既没有及时转向又有避重就轻之嫌的“微调”研究当然啧有烦言。

  问题之二,以为“微调”理由只要充分就能够畅行。很多民众不希望汉字字形出现变动,哪怕仅仅是“美容”,因为这会影响社会对整个汉字系统的约定俗成。30年前那个来去匆匆的汉字“二简”方案,尽管被及时废止体现了尊重民意,但还是给社会留下了伤痕。如今站在汉字规范的学术立场,专家提出的“微调”理由,缺少民众的认同,至少说明此前的听取民意是极不充分的。“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民间挑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揭示的这个事实,表示对汉字规范的合不合理,已经进入了“不再由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的时代。

  问题之三,小“微调”存在大成本。专家一再表示,调整字形不会影响大家的书写与阅读。然而包括教科书、字典、图书、地图在内的所有出版物,以及路标、公交站牌、商业招牌等如果不按变形后的汉字修改,“微调”就失去了其权威的价值。还有户籍管理、海关、民航、邮政、银行、保险等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操作系统的文字修改,都存在极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人力成本。前些时热闹了一阵子的“石家庄市是否改名”的话题,终因专家估算“没有10亿元完不成改名”而止息。这个前车之覆应成为“微调”方案的后车之鉴。

  对于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每一个人,无论境内海外、男女老少,无论文化高低、从事什么职业,不要说“微调”44个汉字字形,哪怕只是一个,都会触及他们的切身利益,牵动他们的情感神经。如何规范汉字,民意真的很重要。□

  文/周大平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