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人会多种语言也苦恼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卢森堡人会多种语言也苦恼
2009年09月07日 14:45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卢森堡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市民出于国家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每人至少要学会3种语言,首都卢森堡市更被誉为“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

  当婴儿牙牙学语时,妈妈首先教会他们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国人日常交谈用的口语。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法两种官方语言,其中德语更为迫切,因为德语是教堂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因为国内没有办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报纸用德文出版,一般杂志用德、法文出版,学术杂志只用法文,广播用德、法语,电视用法语,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并无法律之规定。奇怪的是,德文报中偶尔也会有一篇法文评论,插一首卢森堡诗歌。招牌和菜单肯定用法文,各种票证、单据也是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宣判用英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

  一家子在一起,你会看到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用卢语唠叨,而且彼此都听得懂对方的语言。

  外国人非常赞羡这种高超的语言水平。可是,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自己生在卢森堡,为了谋职和生存,将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运用上,满脑子的单词,大大干扰了文学创作和灵感。在这块国土上,金融家、企业家、演说家出了一些,但大文豪从来没有出现过。

   □刘国信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