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还原情感丰富、人性化的外公毛泽东(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孔东梅:还原情感丰富、人性化的外公毛泽东(图)
2009年09月09日 11:18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李敏(左)、贺子珍(中)和孔东梅。受访者供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76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在北京与世长辞。今天,2009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已整整33年,新中国也即将走过甲子岁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透过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的讲述,重温历史细节。

  北京798艺术区深处,“菊香书屋”的玻璃门,随着年轻人进进出出的步伐,把傍晚的阳光来回推挡。

  纯白衬衫,鲜红围巾,孔东梅在这座属于她的包豪斯艺术空间内显得悠闲自在。背景中一排关于外公毛泽东的传记、雕塑、书画……这些是798“菊香书屋”的标识,当然也是孔东梅身上抹不去的印记。一眼便能识别的,是她下巴上一颗与外公一样“卓尔不群”的伟人痣。

  1949年至1966年的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是毛泽东那段时间里大部分活动的场所。之所以要将菊香书屋“搬”到798,孔东梅既想为之留下点什么,“也是我们这一代对红色文化的解读”。除了孔东梅从798买回家的一张外公的巨大画像外,母亲李敏对孔东梅的“后现代”解读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她宽容接受”。

  “我不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以它们存在的状态展示给别人,至于如何评价是别人的事。”孔东梅努力要做的,是还原外公的人性,“而不是外界传扬的神话,他是个领袖,同时他也是个丈夫、父亲和我的外公……”

  孤独晚年

  “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一共只见了他三次。去往中南海的路上,李敏以为父亲已转危为安,没想到到达后看到的却是父亲的遗容。“妈妈失声痛哭,要求为外公守灵”,却遭到江青拒绝。无奈之下,李敏也只能排着队,随着首都瞻仰毛泽东遗容的长长队伍进入灵堂,向父亲告别

  孔东梅得以降生于世,还得归功于外公的一句话。

  “之前母亲是不打算把我生下来的。”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如火如荼,要不要把腹中的孩子生下来,怀孕的李敏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产生了犹豫。其向父亲毛泽东征询意见,得到的回答是:“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孩子降生后,李敏将孩子的照片拿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当即给她取名“东梅”,“东”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梅”是他最喜爱的花。

  “文革”中,李敏很难见到父亲。“那时候,中南海近在咫尺,母亲却觉得它远在天涯。”

  1960年,孔东梅的哥哥出生在中南海。毛泽东煞是高兴,时常抱起小外孙亲个没完。然而江青却一贯对李敏一家冷漠置之。李敏考虑再三,向毛泽东提出搬出中南海。毛泽东听闻,颇有感触:“手心手背都是手上的肉啊!”

  最后李敏夫妇商量,先搬到中南海内较偏僻的一栋平房居住,自己做饭,同时保持与父亲的来往。毛泽东则有空便去看看女儿一家,说说笑笑,三代同堂氛围祥和。一段时间后,一家人便搬出了中南海,出入中南海的证件也被收回。

  1964年,李敏夫妇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生活。离开中南海后,“母亲从未主动和外公谈起出走的原因”。毛泽东一次问起,她也仅是简单回答:中南海门槛太高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