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教育子女:学习要实 读懂毛选先学历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罗荣桓教育子女:学习要实 读懂毛选先学历史
2009年09月10日 16:08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罗荣桓与家人合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我即将迎来60岁的生日,非常有幸与新中国同年。近来,我经常回忆往事。虽然父亲罗荣桓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那时我只是个懵懵懂懂的十几岁女孩,但往事历历在目,如同一粒粒珍珠,在穿越时空的隧道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罗荣桓

  生平简介

  1902年—1963年。湖南衡山(今属衡东)人。早年在长沙协均中学、青岛大学读书,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鄂南暴动和秋收起义,随部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连、营、支队党代表,纵队政委,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武装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训处主任、政委兼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山东分局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委、东北局副书记、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政委等职。

  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常委。是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作者简历

  罗北捷,罗荣桓同志之女。1949年10月生于北京。1969年入伍,1970年入学,1971年入党。1973年分配回北京,在军队医院先后任实习医生、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其间曾赴加拿大学习两年。现已退休。

  1 来得正“巧”

  10岁生日让我心跳

  记得我10岁那年,北京市市长彭真请全北京所有10岁的孩子到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做客。那天,我们坐在宴会厅的地板上听主会场转播,还看了儿童艺术剧院表演的《雪女皇》。从那时起,我就真切感受到父亲这辈人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共和国10年我10岁……今天的红领巾明天的红旗手……”的诗句,至今仍让我心跳不已。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聂荣臻伯伯和张妈妈带着一盒蛋糕来我家,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生日快乐”。我一把接过蛋糕,居然忘了说谢谢。妈妈将我拽回来,要我请大家一起吃生日蛋糕。现在回想起来,我得到的爱是如此隆重:爸爸将我画的一幅大公鸡挂在客厅里,久久不肯摘掉;我入少先队的照片被放在父亲客厅和聂伯伯办公桌上最显眼的地方,照片背面是父亲工整的题词“入队纪念永志不忘”;颐和园里,我和小伙伴围在周总理身边合影;火车上,朱德总司令、康妈妈手把手教我玩撒棍的游戏;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之夜,我和小伙伴争抢着与刘少奇主席握手的一刻,出现在次日的《人民日报》上……

  我常想,也许,这一切与我生于1949年10月不无关系。父亲常跟我说起,我的乳名叫巧巧,是因为他受过伤,身体很不好,苏联医生说他活不了3年。但是,1949年有了新中国,有了我,给他带来了新希望,他的战友和同事们也对我这个来得很“巧”的孩子另眼相看。

  2 学习要实

  读懂毛选先学历史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常要求我写好毛笔字。他常说,字如其人,写字时身子要坐正,眼睛要平视,紧紧握好笔。他会悄悄来到我身后,突然拔我手中的笔。他说,拔不掉才算握得紧,因为他的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我写完了,父亲就仔细为我批改。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组织了毛选学习小组,每人写了篇学习心得交给他。他看了看说,字写得有进步,又问我:“为啥要学毛主席著作?”我说:“大家都学嘛。”他又问:“看得懂吗?”我心有点慌了,实话实说:“不太懂,连里面提到的赵公元帅是谁都不知道。”我说:“管他呢,反正和你一样是个元帅。”父亲大笑起来,他说:“毛主席的书要读懂,首先要懂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你们现在年纪小,好好学好基础知识最重要。”

  父亲最喜欢考我们时事知识。吃饭时,他向一大圈孩子提问:最近谁来我们国家访问了?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是“来杭”夫人来了。他笑着说,“来杭”是妈妈在院子里养的鸡,不是夫人。他又问我们:“共产主义啥样呀?”我抢着说:“共产主义就是按需分配,就是不用干活,领饭票吃饭。”他为此笑话了我很久,他说:“这不是共产主义,这是‘懒人主义’。”

  父亲的毅力最叫我佩服,每天清晨5时30分,他一定在走廊里做早操,从没间断。就是他做操的声响将我唤醒,养成了我早睡早起的习惯。他每天练习1小时毛笔字也从不间断。他写得一笔好字,却最不愿题字。有的记者在他办公室外苦等几小时,也不得不空手而归。他也不愿意照相,人多的地方找不到他。他常常讲,年轻人不要爱虚荣、爱出风头,要脚踏实地。他不希望我们成为“空头政治家”,一直希望我们成为专业人才。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