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60年变迁:殿堂风范依旧 庙在“神”就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艺60年变迁:殿堂风范依旧 庙在“神”就在
2009年09月17日 17:15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部《茶馆》在北京人艺历久不衰,这是苏德新拍摄的新近复排剧照。
    ▲1987年,北京人艺和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举办87届表演本科班,徐帆、陈小艺、江珊、胡兵等都在这个班上。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甭管真的假的,大幕拉开就是真的。”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人所熟知的一句老话。早在建立之初,北京人艺的灵魂人物曹禺就曾说过:“人艺是与祖国共存亡的。”从1952年到今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多少有点特殊的身份,长期占据着中国话剧舞台的最顶端;有过惊世辉煌,也有过黯淡憔悴。让人讶异的是这座国家级艺术殿堂在多元化文化市场的冲击下,却仍能随着戏剧市场的回潮而迅速全面复苏,光芒四射——今年,在共和国60华诞之年,这座57岁的老剧院冀望凭一部全新的经典,突破2000万票房的最高纪录。

  文/本报记者邱瑞贤

  老舍、《茶馆》、人艺,这是老北京的专属情结。而曾经当过外交部长的李肇星,都坦言自己是北京人艺的“粉丝”。

  老人艺时期:

  《龙须沟》一炮打响轰动京城

  “我是老人艺。”80多岁的丁里老人从演员到道具师,把一生都放在这个舞台之上。1950年元旦,华北人民文工团正式改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老人艺”。

  1948年前的丁里还是北平的一名进步大学生,他和前不久逝世的著名演员李丁是一辈子的铁哥们。当时,两个年轻人在国统区借用祖国剧团的营业执照,上演了大量的革命戏剧,结果上了国民党“八一五”大逮捕的黑名单。“我们毅然决定前往解放区”,为了躲避逮捕,两名年轻人都改掉了原来的名字。今日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濮存昕的父亲,当年也是著名演员兼导演的苏民也是在这次大逮捕中改的名,他的原名叫濮思洵。

  老人艺的院长是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话剧《龙须沟》就是1951年初由“老人艺”首演的,没想到一炮打响,轰动京城,扮演程疯子的于是之从此闻名北京。

  1951年秋,文化部提出文艺团体要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在1952年,“老人艺”的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合并,重新建立了一个隶属于北京市委的专业话剧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艺。从成立那一天起,北京人艺就是一个正局级演艺团体,一直延续到今天仍与北京市文化局平起平坐,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没有政府管理的文艺单位。

  新人艺时期:

  《雷雨》惊世 《茶馆》登顶

  步入今日的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画上就是“新人艺”构建之初的“四大巨头”——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和赵起扬。这四个在中国戏剧界的元老级人物,撑起了一座国家级艺术殿堂的雏形。

  曹禺的《雷雨》,是北京人艺的惊世第一炮。1954年6月30日的首演,实际上也是这个剧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演绎,剧组被请进了中南海,刘少奇看后只有一句话:“深刻、深刻、很深刻!”

  随后,是把北京人艺带上“金顶”的《茶馆》。196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带着《茶馆》、《蔡文姬》等五台大戏南下上海,演出轰动了整个华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戏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典范”。

  “文革”后复兴:

  大腕念错台词也主动写检讨

  “经历了文革的创伤后,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进入了另一个鼎盛时代。”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副馆长刘章春说,1988年底,北京人艺再次带着五台大戏,赴阔别27年的大上海作汇报演出。21场戏的4万张戏票在公演前预售一空,上海各报争先报道多年不见的盛况。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不仅看了全部五台戏的演出,还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南北戏剧家共商繁荣话剧的大计。从1980年起《茶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推销员之死》等剧目先后应邀赴德国、法兰西共和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20多个城市访问演出。

  戏剧博物馆的一个小小的铜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几十年来都是用这个铃,铃声非常小,很清脆的一声,但是只要导演一敲,不管多喧闹的后台,马上就能鸦雀无声。这是一种氛围。不管多大的腕,只要在台上念错了台词,或者出了什么问题,即使台下的观众没发现,也会主动在散场后主动写好一张检讨,贴在后台。”有北京人艺当了27年的摄影师的苏德新说,他多年以来见惯了大腕们的检讨书。

  2002年建院庆典:

  于是之忘词观众静静等待

  对于北京人艺来说,“戏比天大”也许只有一次例外。2002年,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庆典上,已届75岁高龄的于是之再次上台演《茶馆》,全场哗然。可是因为老年痴呆症的困扰,老人在舞台上难以控制地忘词。“台下很多观众都是人艺迷,看《茶馆》不知看了多少遍,都知道老人忘词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出声,大家都静静地,等待老艺术家自己想起来。”谢幕时,台下所有观众齐声大叫:“于是之老师,再见了,再见了……”

  “于老师在台上站了20分钟下不了台,台上台下的都哭了。大家都明白,从这一刻起,属于这些大腕的时代是真正过去了。”那一幕,是苏德新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也随着老一辈艺术家身影的淡去而走远。“剧本不行了,谁费劲去写话剧剧本啊,写电视电影来钱多快啊!”苏德新说。在报酬上,和其殿堂位置相比,演员的演出费确实显得有点“寒酸”,“上世纪70年代演一场也就5元夜宵钱。”即使现在,剧院也规定每场演出费最多不超1000元,男主角何冰在《鸟人》中一场演出费只有800元,濮存昕500元,其他角色就更少了,同样一场商业话剧,他们的报酬要翻几番。

  建国60周年献礼:

  大腕不计报酬排《窝头会馆》

  眼下,北京人艺新一代的大腕几乎全数上阵,排演一部建国60周年献礼大戏《窝头会馆》,该剧将于下周上演。在排练厅里,“戏比天大”四个大字又被高高挂起。

  濮存昕曾经不无自豪地说,就像小时候看马连良演京剧,都是奔“角儿”去买票,现在“我也是角儿,北京人艺的票房经常有人问,是濮存昕的戏吗?是就买。这是荣耀,是我们十多年坚守的结果”。濮存昕、何冰、杨立新、徐帆、陈小艺、宋丹丹等都是活跃在影视剧一线的演员,一集电视剧的片酬能达到10万元左右。但剧院一说排演《窝头会馆》,他们都自觉在剧院里一待半年多,很多“腕儿”在戏里担任的还是配角。

  院长专访:庙在,“神”就在

  “人艺还保持着一种殿堂风范,现在的这些演员很在乎人艺这块招牌。”北京人艺现任院长张和平说。北京人艺的历任领导,都是话剧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从老院长曹禺开始,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于是之、刁光谭、林兆华、刘锦云、濮存昕等。但除了曹禺、刘锦云外,张和平是第三位院长,其他人担任的都是副院长职务。

  “人艺的庙还在,庙是我们的剧院。人艺的神也在,神就是我们的老艺术家。人艺的魂也在,魂是我们的作品,这就是人艺的希望。”张和平仍然充满希望。

  实际上,不断变化的市场,也在逐渐给予这座老牌艺术殿堂新的成长机会。“近年来话剧市场有所回潮,客观上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下滑,很多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观众开始离开电视媒体,重归戏剧或电影来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刘章春说,近5年北京人艺的上座率都达到9成以上。“去年一年的票房收入更是达到了2000万,今年有望突破这个数字。”但在共同迎来戏剧市场“回潮”的同时,北京人艺也正面临着体制外的“同行”挑战,尤其以越来越“火爆”的孟京辉作品为代表。

  “我们不能因为艺术家的奉献,就不去努力改革。”张和平表示,人艺艺术家们期待已久的机制改革将从新剧《窝头会馆》开始启动,第一步就是大幅提高演员的演出费,将提高50%,最高达到1500元。这个数目虽然还是没法和影视剧相比,但张和平说,人艺机制改革的原则是“小步快走”,今后还将在剧本等其他方面陆续推进改革。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