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深藏伏羲文化 进寺小桥浮雕刻有消息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寺深藏伏羲文化 进寺小桥浮雕刻有消息卦
2009年10月13日 14:16 来源:大河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姚伟文 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说文解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显然,易讲的是阴阳之道。为了生存,也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究,古人从洪荒时代起,就“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久而久之,人们认识了日月运行的规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天地的观察和思考,持续不断,智慧不断累积。终于,一位伟大的智者——伏羲诞生了,他汇聚前人思考的成果,观察天地万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他“一画开天”,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又根据自己所洞察的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的“天地之机”,创造出了八卦。

  伏羲创制八卦的时间太早了,以至于很难准确说出伏羲生活的时代。司马迁说,“神农以前吾不知也”,所以不言“三皇”,只从《五帝德》、《帝系姓》中,“择其言尤雅者”,开篇从黄帝说起,作《五帝本纪》。但也有一些史学家对“三皇”的年代有记述,如三国时期的谯周即云:“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三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是不当身相接。”

  结合现代科学考古发现,洛阳师范学院原院长杨作龙先生认为,谯周的话是可信的。他根据古文献计算,每一“姓”(即每一代帝王)在位平均70年,以此推出神农氏距今14000多年,伏羲距今约18000年。

  上古史的系统,学术界通常的序列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牺(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和黄帝。杨作龙先生认为,上述氏族或族团,都有着划时代的发明与贡献。如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伏牺(伏羲)氏发明了原始的饲养业,神农氏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炎帝使原始农业达到顶峰且袭神农之号,黄帝发明了原始的畜牧业。现代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原始农业出现在距今12000年以前,而早于原始农业的原始饲养业,当出现在更早的时候。

  如此说来,伏羲出现在文明的萌芽期,这也与人们对他的“百王之先”、“三皇之首”、“凿破鸿蒙”、“人文始祖”的赞颂相符。那么,伏羲所创制的八卦,曾经历了无比漫长的岁月,这种被称为“易”的古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竟然穿越了那么漫长的历史时期,不能不让人惊叹。

  在孟津龙马负图寺,易文化无处不在,徜徉其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

  桥上浮雕透露“消息”

  进入龙马负图寺之前,我们意外遭遇“消息卦”。

  该寺门对图河,进寺必过一座小桥。我们本想匆匆而过,直奔寺内,却被孟津伏羲文化研究者李根柱先生拉住了。李先生告诉我们,这座小桥显示的易文化就很有意趣。其两侧青石栏板的浮雕独具一格,分别刻着十二消息卦卦符。

  李先生曾是该寺重建的主要参与者,经他指点,我们见识了来自远古、无处不在的“消息”。

  十二消息卦在六十四卦中占有独特地位。“消息”一词,出自《周易》:“日中则仄,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的卦都由两种符号组成,一条线段即为阳爻,其中间断开即成阴爻,六十四卦的每个卦,都有六爻,即六个符号构成。所谓消、息,是指在一个卦体内,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凡阴爻去而阳爻来,称为“息”。也就是说,阳减阴长称“消”,阴减阳长称“息”。简要地说,阴阳此消彼长,即为“消息”。

  在中国先哲看来,天地万物都各具阴阳,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每时每刻都有阴阳的消长,都在消息。如消息停止,即意味着事物的死亡。“坤”卦说,“履霜,坚冰至”,霜,昭示了冬的消息;春天柳枝发出嫩芽,我们称之为“春消息”。

  但阳气的回升不是从柳树发芽始,而是从农历十一月冬至开始的。“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现代科学说明,冬至日子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从此直射线开始北移,先民早已发现了这一点,对应十一月的卦象是复卦,该卦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古人称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元复始”即“一阳复始”,民谚说“冬至一阳生”,“一阳来复”,说的也是复卦卦义。

  同样,上面四个阴爻、下面两个阳爻的临卦就对应十二月,如此类推,表示一年之中阴阳消长的十二个卦符,就被称为十二消息卦。如果把这种阴阳消长用曲线表示,就形成一个S形,把这个S形用圆围起来,就变成了完整的阴阳鱼,即太极图,那条S形成为太极图的阴阳界限。在十二消息卦中,泰卦对应农历一月,该卦阴爻阳爻相等,三阴在上,代表阴气逐渐下降的趋势;三阳居下,代表阳气逐渐上升,成语“三阳开泰”,就因泰卦而来。与泰卦相对的否卦,则代表农历七月,这卦上面三阳,下面三阴,阳气虚浮,阴气凝结,阳气欲下而潜藏,阴气则欲“上位”。一年中否泰循环,成语“否极泰来”说的也是卦理。当然,乐极则悲生,泰尽则否来,否泰往复形成四季。世界万事万物生生不息,遵循的也都是这个规律。

  图河桥栏板上的消息卦静默不语,却包含着这么多的消息。李根柱说,研究消息卦,令人感到易学的博大精深,精研否极泰来,人生、自然、社会诸多道理就会豁然贯通。的确,领悟否泰往复,就能既积极进取,又经得起曲折和磨难,耐得住寂寞,懂得“韬光养晦”的克制,若能如此,自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易学博物馆内涵丰富

  进了龙马负图寺山门,明代古建伏羲大殿就映入眼帘。这座大殿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韵十足。殿内正中,高大的伏羲圣像上身著披风,下身树叶蔽体,手执蓍草,左右两侧分坐炎黄二帝。望着这些塑像,不能不感慨中华文化之传承久远,生机无限。

  大殿两侧山墙上,镶嵌着数十块石碑,除了历代重修碑外,多是历代先贤赞颂伏羲、吟咏易理的诗碑。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这是宋代邵雍的诗作,多用易学词汇,寻常不易悟读。李根柱先生介绍说,“天根”即为复卦,“天者日也”,该卦一阳在下,为阳气根苗之初生;“月窟”即为 卦,“月者太阴也”,该卦一阴在下,为阴气根苗之初生。“天根月窟间来往”,是说阴阳转换的奥妙,

  把这阴阳之道参解透彻了,就洞彻了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道理。对这首诗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陈氏太极拳理论中,邵雍此诗被认为讲的是丹田的形成,认为他按《易经》先天八卦图中的始复之机借于人身,利用“阴极阳生”和“阳极阴生”的物极必反现象,促使人体内部以八卦爻相变易之理,引导气息起到相对应的变化,求得丹田的形成。这是宋代以后儒道两家练内功和炼丹的法则,诗中的“乾遇巽时观月窟”即为陈式太极拳“上丹田”形成的情景。

  “三十六宫都是春”之语,历来有不同的理解。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认为,八卦的系列从1到8,这8个自然数之和为36。也有易学家认为讲八卦卦符的笔画相加,正好是36画。李根柱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八个卦正看反看没有变化,其余五十六卦反和正可各成一卦,因此这五十六卦,其实只是二十八卦。二十八加上正反不变的八卦,总数为三十六,这三十六可以代表六十四卦的全部。

  伏羲殿左右,各有十八间厢房,分别标注着三十六宫卦的一个,形成一个三十六宫外廊,而厢房内为三十六宫易学博物馆。在该博物馆内,陈列有《周易》全文碑刻,分前言、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周易六十四卦传文三个部分。前言由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刘大均撰写。

  伏羲大殿之后,则是三皇殿。该殿的天花板上,绘有二十八宿星象图,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区的一种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体系,一是易经体系,充满阴阳对立、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辩证思想;二是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甲子体系;三是四方二十八宿体系。而其核心和本源,则是易学。

  二十八宿东方七宿包括300多颗星,其形状像一条龙;北方七宿共800多颗星,状如龟蛇,称玄武七宿;西方七宿有星700多颗,组成白虎形状;南方七宿有500多颗星,形状如展翅飞翔的朱雀。

  学者常秉义先生认为,中国原始形态的历法非常合理,其以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干支系统及与之相配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辰所组成的“宇宙大钟”构架,再配以周天公度(360度)和日夜百刻时针系统(类似百分比法),从而形成三代以前简练精致的历法。这种历法以爻为核心,动态地反映了宇宙运行规律,中国古代天文学达到极高水准。甚至“比之后来的历法,从宏观上讲,差误要小得多”。

  一画开天生生不息

  伏羲殿神龛下,有一块横匾,上书“一画开天”四个大字,在相关资料中,这四个字是常见的对伏羲的赞誉。

  “一画开天”是什么意思?相传伏羲画八卦,先创造出代表阴阳的两个符号:一条线段为阳爻,两条短线段为阴爻。随后根据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的变化,讲阴阳两爻经过一定的组成,生出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当时伏羲先画乾卦,该卦由三个阳爻组成,乾为天,所以他的第一笔被称为“一画开天”,意思是说,宇宙之间所有的奥秘,都被伏羲由这一画所建立的易学给破解开来了。如宋代陆游《读易》诗所云:“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

  凿破鸿蒙的伏羲八卦,称为中国文明的肇端,此后,易学不断延续、变化、发展。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田园认为,“易”经历过数次演变,伏羲易以后,依次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些“易”都是从伏羲易的基本模型演化出来的,是伏羲易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具体应用,与伏羲易是母与子、根与枝的关系。连山易的代表人物是炎帝,归藏易的代表人物是黄帝,而到了商代末期,困坐里城的周文王姬昌结合时代变化,立足伏羲创立易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周易体系。后来,孔子精心研究周易,很有心得,和他的学生一起留下了十篇文章,称为《易传》,也叫《十翼》,象征着给周易插上了翅膀,令其飞上了天空。

  田园认为,如今这个时代,新的自然条件正在形成,人类文明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易”就应该发生新的变化,一定要回到伏羲易的源头上,再次演易,推演出适应新自然变化的“易”。

  《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这是说万物繁衍不息,生长不已,新事物不断产生,这就是易。

  在现代汉语里,“易”有容易、变易等意。现在看来神秘深奥的“易”,其实本来是简单易行的道理,讲述的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然之道,如日升日落,寒来暑往,盛极而衰,触底反弹……因容易,因变易,“易”生生不息,传承久远。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智慧、最系统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也是唯一发祥于源头,流传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化。

  不仅如此,易还被视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整个传统文化体系,都以易为源头。

  徘徊在龙马负图寺的伏羲殿外,不能不为中华文化之传承久远、生生不息感慨、赞叹。(姚伟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