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中国该不该要"诺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广州日报:中国该不该要"诺奖"?
2009年10月21日 09:1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挺诺派”:国家科技实力的大阅兵

  刘海明在其博文中指出,与诺奖无缘,说明目前我们的科研成果与世界顶尖级水平还存在一段距离,我们应该承认并正视这个尴尬的现实。

  诺奖颁奖不逊色于一场展示国家有形实力的阅兵。虽然诺奖指向的是个体的人,但又何尝不是民族和国家!如果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能够频繁出现在年度的“诺奖阅兵行列”中,这本身也是一种光荣,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以“科技立国”、“科技强国”为号召的中国,当然应该以加盟诺奖阅兵为奋进目标。

  梁江涛在其题为《不要拿“诺贝尔情结”折磨自己》的文章指出:我们应学会更多的审视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更理性地看到参评诺贝尔奖终究是一场实力的比拼。中国与世界上的科技强国相比,在全民科学素养、科技环境与创新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一边向世界学习一边发展自己的中国人,不应夜郎自大,视而不见;也不应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不应津津乐道有“亲戚”获奖寻求自我慰藉,而应在诺贝尔奖获奖者和其所处教育机制中寻找并挑选值得借鉴的“教科书”。

   “批诺派”:不科学的诺奖不要也罢

  网友“longxiang0009” 指出:现在有种危险的倾向,就是我们习惯于把来自西方世界的声音作为判断我们是否强大、成功的证据。过于迁就西方的脸色,这是我们自信心缺失的表现。

  一个没有独立价值体系的民族,怎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能坦然面对西方坚决执行自己意志的时候,当我们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判断体系的时候,当我们对待中国人获得诺奖就像只不过又有某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时一样平静的时候,中国才能真正强大。

  网友“千年飞山”认为,尽管许多人认为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奖项,但它并不完美。一是不全面,许多重要领域没有设立奖项;二是不公正,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评审会议记录及细节须到颁奖的50年后才能公布,有暗箱操作之嫌;三是不科学,比如文学奖,由于评审都是欧洲人,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使得诺奖没有合理的评定标准,得奖理由很难让人信服。既然如此,这样的“大奖”不要也罢。

   理性派: 中国人应该忘记诺奖

  资深撰稿人王冲认为,中国人应该忘记诺奖。他在博客中写道:“每到诺贝尔奖颁奖之日,便是中国舆论伤心反思之时。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成了一个永恒的伤疤,这也是地球村里中国人的独特心理。当对一个东西存在超乎寻常的渴盼时,或者说明这个东西确实有价值,或者说明人的心理潜藏着太多的欲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在王冲看来,诺奖的价值毋庸置疑,但还不应该到如此渴盼的程度。多年来对于诺奖望眼欲穿的期盼,折射出一些国人的心态,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浮躁和急功近利,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弊病。其实,对诺贝尔奖的追求和当年对奥运会金牌的追求一样,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诺贝尔奖和奥运会金牌其实是一个道理。从许海峰“零的突破”到2008年奥运会金牌大丰收,大家的心态从亢奋变得平和,因为大多数人意识到,金牌的数量不等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但体育和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急不得。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最高奖空白,就说明了差距。诺奖是科技金字塔的塔尖,要登上去,必须从最底部开始,一步一步走。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诺贝尔奖”,社会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氛围:在本职工作上做得出色的人理应得到认可和尊重。为民者都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为政者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研究者投入地进行研究,行政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如此,诺贝尔奖肯定会不请自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