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军队、军旅是一座丰厚富饶的文学宝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铁凝:军队、军旅是一座丰厚富饶的文学宝藏
2009年10月26日 13: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值此金秋时节,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规划办公室、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办公室、总政宣传部艺术局等单位,在军旅文艺人才的摇篮——解放军艺术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军旅文学50年》暨当代军旅文学研讨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作协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向朱向前先生和其他参与该课题研究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军旅作家是中国作家一支强劲的生力军,军旅文学是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军队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老中青三代军旅作家的共同努力下,60年来我国当代军旅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大批从军队成长起来的作家成长为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满怀创造激情,自觉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表达军民心声,在创作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展现如火如荼的军营生活,反映现实,表现历史,揭示军人情感和心灵世界,铸造军魂,让人们在审美享受的同时受到崇高精神的启迪和鼓舞。军旅文学创作视野开阔,题材丰富,主题深刻,艺术精湛,在历届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性评奖中多有斩获。

  但是,长期以来,当代军旅文学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史论专著。有鉴于此,朱向前先生1999年向全国社科规划办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军旅文学50年(1949—1999)研究》并获准立项。此后七年,朱向前先生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潜心研究,数易其稿,终于推出了这部62万字的专著。《中国军旅文学50年》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建国50年来军旅文学的发展嬗变史,深入分析了军旅文学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本书除了像通常的研究专著一样,对长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进行总结概括外,还用较大篇幅,对理论批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文体进行了归纳研究。作者特别注重以客观求实的批评态度,以审美的视角,逐一观照研究曾产生过社会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及其作品,比较系统地勾勒出了我国军旅文学50年来的发展脉络和流变轨迹,书中许多观点是相当中肯、精辟的,而且,全书的语言既通晓又富于张力,既好读又耐读,是一部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地位相配的好书。当然,我们也知道,概括军旅文学50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作者为此耗费了大量精力,而它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对这部专著的研究成就,它的新发见、新阐释,相信在座的诸位作家评论家接下来都会有见仁见智、鞭辟入里的论述,我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特别感谢解放军艺术学院。作为全军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建院近50年来,解放军艺术学院为军队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和表演人才。据我了解,单从军艺文学系,就走出了如李存葆、莫言、钱钢、王海鸰、阎连科、徐贵祥、柳建伟、麦家、石钟山、朱向前等一大批全国有影响有分量的作家和评论家。

  朱向前先生早年曾在诗歌和小说创作方面崭露头角,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主攻理论批评。20余年来,他蛰居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普通教员到教授,到系主任、训练部部长、副院长,在从事传道解惑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倾心经典,神交大家,鹰视前沿与新锐,把理论批评做得有声有色。陆续出版了《红·黄·绿》、《灰与绿》、《黑与白》、《心灵的咏叹》、《寻找合点》、《沉入生命》、《军旅文学史论》、《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等十六部专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军旅文学批评家之一,对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4年,《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朱向前因此成为军旅批评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祝贺朱向前!祝贺军艺!

  我们的军队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我们的军队既拥有光荣而壮丽的过去和历史,更拥有激动人心的今天和无限美好的未来。军营、军队、军事、军旅生活五彩缤纷,军人、部队官兵、指战员心灵丰富生动,军队、军旅是一座丰厚富饶的文学宝藏。人民子弟兵热切渴望并呼唤着优秀的文学,热切召唤着我们的作家去关注他们,表现他们,描写他们,为他们写作。新中国60年军旅文学的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军旅文学的未来更将风光无限。我真诚期待着军旅作家们再创辉煌,期待着解放军艺术学院再创辉煌,也期待着像朱向前先生这样的理论批评家们为推动军旅文学的辉煌更好地批评和引导,一如既往地鼓与呼!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