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舞台烽火起 同行操戈争抢《枕头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戏剧舞台烽火起 同行操戈争抢《枕头人》
2009年10月27日 09:23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8年,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因电影《杀手没有假期》而在中国声名鹊起。这位因电影走红的剧作家大概没有想到,他的话剧《枕头人》在百老汇演火后,火焰会越过太平洋,烧到中国内地,燃起一场剧本版权争夺战。

  7月11日,京城媒体陆续刊出报道:“自从2004年《枕头人》获得劳伦斯·奥利弗最佳剧本奖之后,引起中国多家演出制作团队的疯狂追捧,包括上戏、国话在内的7家实力雄厚的艺术团体争先抢夺演出版权。最终,以杭程导演登擂胜利结束了这场版权之争。”

  这场版权之争,眼看以“杭程登擂”而尘埃落定。没想到,10多天后,峰回路转,战火重燃。7月23日,杭程在自己的博客上坦承:“《枕头人》演出推迟了。”

  一部西方热演剧,引得中国7家戏剧团体争抢,《枕头人》大概是第一次;争抢的过程,异峰突起,如同一部情节跌宕的戏剧,那《枕头人》就更是第一次了。

  争抢《枕头人》

  2003年,马丁·麦克多纳推出了戏剧《枕头人》。《枕头人》首先在伦敦上演,引起巨大轰动;随后被纽约百老汇搬演。2004年,它获得英国奥利弗最佳戏剧奖,2005年,又获得美国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就在这一年,导演周可在百老汇看到了这部戏,在剧场里,她如同被电击一般:“只有天才才能写出的作品。这像一篇精致的、具象化的哲学论文,在严丝合缝的戏剧结构里探讨着文学与生活对照的问题。”在周可的建议下,2007年,翻译家胡开奇将《枕头人》译成中文。

  因为精彩,《枕头人》在中国遭遇争抢。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戏剧制作机构都有意演出此剧,有的甚至举行了剧本朗诵会。麦克多纳的亚洲代理人马丁·奈勒一度希望中国国家话剧院能演出此剧。但在胡开奇的努力下,奈勒口头同意上海的“可当代艺术中心”于今年9月演出《枕头人》。

  没想到,上海的《枕头人》还未开排,今年7月,北京的《枕头人》捷足先登。7月11日前后,京城媒体纷纷报道杭程将执导《枕头人》的消息:“8月7日将在安徒生剧场首演《枕头人》。”相关报道还提到:“上海某译者去年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翻译了该剧本,并且发表在某学院刊物上。”而恰恰就在5月18日,奈勒已与“三辉图书”签约,授权出版胡开奇翻译的《枕头人》。

  得知杭程要演出《枕头人》,奈勒很震惊。7月15日,他向中国媒体发出关于《枕头人》中国版权的声明:“目前出现了3种《枕头人》的中译本,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授权的是胡开奇2007年的译本。”奈勒还宣布,“受作者委托,无限期推迟2009年8月杭程导演的《枕头人》一剧的制作授权。”

  在纷繁的版权争夺局面中,奈勒快刀斩乱麻:“目前该剧在中国尚无任何制作授权。”这场版权争夺战,波澜起伏,最后,各家制作方全都空手而归。

  版权敲警钟

  奈勒制止,杭程暂缓,《枕头人》一波三折的版权事件,给中国的戏剧人敲响了警钟。

  百老汇、伦敦西区甚至是好莱坞,一直是中国戏剧的“奶娘”。去年,上海上演了87台话剧,其中有一半是改编自西方的戏剧和电影作品。一些正规的戏剧团体,会通过版权代理公司获得西方版权所有人的授权;而一些小型戏剧制作团体,常常在国外杂志上看到剧本后,请人翻成中文,找来一群人,排上一个月,便可登台演出了。“演就演了,反正没人来查。”一位独立戏剧制作人告诉记者,“要躲避海外版权人的追查,我有的是办法。换个剧名,改些情节,哪管百老汇的戏剧,还是好莱坞电影,我们都能‘洋为中用’。”

  在这位制作人眼里,花力气寻找老外来分钱的中国戏剧人“有点傻”。他说,要演那些国外剧作家的戏,先得恳求剧作家或其代理人授权演出,对方同意了,就得奉上一笔授权费。不仅如此,每演一场,还得向作者支付6%-10%的版税。这样一来,戏剧制作方得向远在海外的洋作者支付少则几千元、多则五六万元的版税。要知道,他平时排演一台“白领话剧”,全部成本也不过15万元左右。

  如果是在5年前,对中国戏剧界的盗版演出,海外作者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也知道,那时,在中国演出话剧,能赚钱的只占3成,其余7成剧目则是要亏本的。然而,风水轮流转,到如今,话剧红火了,仅去年一年,总共演出2000余场,“三七开”倒过来了,如今,已经有7成剧目能从市场中获利。像宁财神编剧的《武林外传》,演了140场,票房收入高达900多万元。

  话剧能赚钱了,国外剧本版权的所有人就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他们盯上中国的话剧,那些版权的亚洲代理人已经严阵以待。现代人剧社制作人张余告诉记者:“盗版演出国外剧目,一旦被发现,被版权所有人紧急叫停,排戏成本就会血本无归。”不久前,他们排演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话剧《零时》,演出前,已通过上海版权代理公司获得了英国方面的演出授权。张余说:“《零时》首轮演出时,我们已投入70万元的成本。如果没获得授权就仓促上马,万一被叫停,这70万元岂不是打了水漂?”张余透露,对于一般的国外剧目,如果有戏剧制作体想排,同行大多友好避让。然而,对那些百老汇、伦敦西区热演的剧目,各家争抢,变数就很大。即使获得版权代理人的口头授权,一旦遭遇同行操戈,就容易无辜受累,倒不如事先签订授权合约。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认为:“维护戏剧版权,不仅是尊重版权所有人,也是保护中国的戏剧制作人自己。”(记者 张裕)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