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谈翻拍经典:不如将目光拉回到现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艺术家谈翻拍经典:不如将目光拉回到现实
2009年10月28日 10:47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0月12日,戏剧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名誉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记者日前登门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他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在观众心中,李默然是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专横暴虐的李尔王,更是活跃在话剧舞台半个多世纪、演绎出精彩艺术人生的一位长者。在沈阳市皇姑区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我们见到了李默然老师,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对当下戏剧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要搞笑还是要幽默

  李默然认为,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娱乐功能,但是,只有娱乐功能的表演并不足以称之为艺术,艺术还必须承载诸如社会、教育以及审美等多项功能。时下有一些所谓的爆笑喜剧,常常引得观众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一无所得。比较而言,让人微微一笑,却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以及人生思考的表演更能震颤人心,也必然会对观众有所启迪。这就是搞笑与幽默的区别。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需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艺术的追求有明显的差异,究竟我们应不应该,能不能满足所有层次的消费者?李默然老师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能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有选择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李默然认为,文艺工作者除了服务于观众,本身还应具备引导观众的职责,如果简单到不加辨别,听之任之,那文艺工作者又如何能起到协助政府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呢?因此,那些单纯追求搞笑效果的表演,实际上包含了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高科技是不是舞台艺术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进步与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高科技在舞台表演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有许多导演在宣传期就高高举起了科技大旗,声势之浩大,手法之多样,的确引人注目。

  对于这种现象,李默然的态度很客观。他说:“我们并不反对在舞台上运用高科技手段,这些手段有利于渲染戏剧气氛,灯光、音效在科技的包装下将演员的表演带入规定情境,对于整个艺术作品的表现有着推动作用。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舞台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人,塑造人,这是一种追求,同样也是原则,任何手段的借助与运用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前提,如若不然,就是本末倒置。 ”

  谈到话剧的发展方向,李默然坚定地认为,我们的话剧表演要民族化而不是戏曲化,但戏曲的写意美学是值得话剧人学习的。熟悉戏曲表演的观众们都知道,在舞台上,几面旗子象征千军万马,而一支桨就描绘出一叶轻舟徜徉于水中的情境,这种写意的戏剧观继承自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之对比,一些表演中对高科技的无度滥用并没有提升戏剧艺术品位,反而湮没了艺术本体,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是对经典的全新解读还是误读

  当下,经典翻拍,屡见不鲜。李默然说:“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经过了时间涤荡,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 ”他认为,时下太多的经典翻拍都有意识地将现代人的观念灌输到作品当中。任何一部戏剧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对于作品所体现出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当客观对待。

  倘若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解读经典,对许多细枝末节的把握可能就会因为忽略了时代因素而出现偏差,这样一来,经典就容易被误读,重要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随之被肢解。李默然说:“如果当代戏剧工作者非要以当代人的视角解读艺术作品,我倒建议他们多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我们生活的年代远比曹禺先生生活的年代精彩! ”

  他呼吁那些热衷于重新解读经典的文艺工作者,不如把目光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侧面都蕴含着无限的精彩,对此进行挖掘才是戏剧创作与表演的源泉。李默然同时指出,眼下话剧尝试新的表现形式是好事,但无论是哪一种尝试,都不要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航标。

  人才和阵地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老一辈艺术家,李默然对他所从事的艺术事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深邃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忧虑,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艺术家坦言,人才匮乏是他最为忧虑的事,因为这制约着我省艺术事业的长足发展。不仅仅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不少院团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李默然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抓紧培养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李默然十分赞赏辽宁芭蕾舞团引进人才的一些得力举措,他认为,辽芭引进人才的经验值得推广。目前,“天鹅”东南飞的情况基本上被扭转,甚至有些“天鹅”已东北飞,还有从国外飞来的。

  在谈到演出市场问题时,李默然认为,人才与演出阵地是制约市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演出市场需要培育,但缺乏演出阵地,培育演出市场就成为空谈。因此,人才与演出阵地一个都不能少。(王臻青 赵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