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改变了唐人街的声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普通话改变了唐人街的声音
2009年11月17日 07: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不仅是巧合。一个国家100余年的时间变迁和半个多世纪的空间形态,相距短短4天,分别投射在另一个国家的两份重要报纸的版面上。

  10月22日的《纽约时报》,描摹了唐人街的声音。10月18日的《洛杉矶时报》,分析了华人社区的书写。广东话和普通话,表征着时间的绵延与演进。繁体字和简体字,表征着空间的割裂与弥合。

  纽约的故事有一个落寞的引子。黄老伯,在曼哈顿唐人街狭窄、拥挤的街道上的嬉戏中长大,61年来一直生活于斯,劳作于斯。如今当他漫步街巷,却发现对这里同胞们说的话,自己能听懂的,连一半都不到。

  黄老伯说广东话,而他听到的一多半,已变成普通话。不管是在热闹的餐馆,还是肃穆的教堂,或是公园、街市、语言学校,唐人街的每一处都浸泡在这种变化当中。“普通话的崛起改变了唐人街的声音。”

  然而广东话是许多老辈人唯一的依靠,他们从没说过官话(普通话),也一直没学会街区以外的语言——英语。他们越来越孤立,也越来越孤独。几乎是一种倔强的乐观在支撑着他们,继续优游于这里的街巷。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威胁,毋宁说是伤感,“它可能是一种将死的语言了,我真不想这么说。”

  当然,黄老伯还可以勉强继续说广东话,毕竟他的朋友圈和唐人街的历史核心区还是习惯于这种语言。只不过,广东话,以及说广东话的人,不久就会变成这个多元语言文化社区的普通一分子。“说广东话的人们,再也不是时代的操盘手了。”

  甚至唐人街的心脏,也不得不面对普通话的挺进。莫特街是纽约唐人街核心区的一条街道。以往,这里的天主教教堂周日弥撒用的一直是广东话,但现在有两场用的是普通话,只有一场是广东话的。随着大陆来的移民渐渐老去,“我们开始准备举行普通话主持的葬礼。”说广东话的牧师这样表示。

  过去100年里的大多数时候,纽约华侨中文学校提供的语言课几乎都是广东话。去年,广东话班和普通话班的数量基本持平。到了今年,普通话班是广东话班的3倍。普通话班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说广东话的家庭。让孩子着眼未来而不是过去,被认为是更明智的选择,“以后找工作会更容易,普通话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这些父母们操着广东话说道。

  中华会馆作为唐人街好几代华人的重要组织,业务语言一直是广东话。现任主席是这个组织126年历史上第一个讲普通话的领导人。虽然为了主持会馆日常会议,他学了一点广东话,但他的发音经常让同事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唐人街是北美华人移民潮的一道刻痕。广东话曾是这道刻痕最重要的质感之一。而今,普通话代表着“未来的语言”。伤感不会少,但也不必放大,毕竟,“唐人街——它一直都在变化”。

  唐人街的故事似乎能对应中国国内的一些喧哗。早在2004年,动画片《猫和老鼠》各地方言配音版的热闹出笼和热烈讨论,堪称一次不大不小的全国性文化事件。有人见出活力,有人见出贫乏,有人见出地域认同,有人见出粗鄙心态……不一而足。

  今年初,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刺激了沪上,也撩拨了全国。一时间,吾乡吾国的微妙张力演化为语词的刀光剑影,以及认知的枪林弹雨。

  方言的生命毕竟在故土。广东话在唐人街划出略带哀婉的孤独轨迹,而在中国,它和上海话、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湖南话、山东话……一起构成渊源有自而又方生方成的文化景观。

  洛杉矶的故事则直奔辩论的主题。9年来,林先生的儿子一直在通过私人教师和语言学校学习中文,他学的是在中国大陆普遍使用的简体字。但15岁的小林今年开始在洛杉矶的阿卡迪亚高中上中文课,学校只给他两个月的时间来适应从简体字到繁体字的转变。一旦这个过渡期结束,用简体字写作业和考试答题,不论对错均被视为无效。“我觉得这没道理。”小林说,“我在被迫选择一种即将过时的文字。”

  毫无疑问,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说,这样的表述是严重的冒犯。但在某种意义上,小林说出了真实存在的趋势。据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协会的统计,1994年,在被抽样调查的139个设有中文选修课的学校中,只有17%选择简体字,40%都以繁体字为教学规范用字。但近10年来,随着大量中国内地移民的涌入,情况发生了改变。洛杉矶的学校面临越来越强烈的要求采用简体字的呼声,许多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2007年,该协会再度统计,在调查的263所学校中,将近一半教授简体字,仅有11%坚持使用繁体字,剩下则“二者兼有”。

  对此,协会负责人解释道:中国内地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最好多学点客户的语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阿卡迪亚高中开始引入中文教学,当时香港和台湾移民推动学校采用了繁体字教学。如今,这所学校正在研究引入简体字的可能性。“近年来,要求取消繁体字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实在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议题。”校方表示。

  有评论称:这场语言纷争是一场规模更大、充满政治意味的辩论的一部分。它部分源于在美华人移民构成的变化,及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影响力的上升。像阿卡迪亚高中这样的学校,已成为辩论的战场。

  曾任阿卡迪亚中文协会主席的李先生说:“在台湾人看来,这是一场危机。因为台湾人感到他们如此渺小,无论是军事还是人口,都无法跟中国大陆相比。但是,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可以坚守的,那只有文化和语言,字体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围绕字体简繁,中国国内同样时不时飘落一地鸡毛。远的纠葛不论,就在今年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全国用10年时间“废简复繁”。随后的反应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支持方的理由,除了文化传承,另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海外华人圈都使用繁体字,恢复它有助于增强大中华的凝聚力——当时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洛杉矶发生的尴尬。

  其实,无论是大陆颇多有识之士提出的“识繁用简”,还是海外华人对简体字的日渐接纳,似乎都传递出某种消弭隔阂的善意与期盼。

  本报记者 徐百柯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