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庖丁”解《2012》:地球三年后完蛋?鬼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科学庖丁”解《2012》:地球三年后完蛋?鬼扯
2009年11月18日 11:14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名片

  郑小平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博导熊熊研究员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导杨平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博导

  一部电影的影响力有多大?

  美国宇航局(NASA)会告诉你:很大,很强大——

  日前,一部反映“行星撞毁地球”的好莱坞灾难片在美上映,特效之逼真导致不少美国民众对片中“2012年是世界末日”一说信以为真。为安抚民心,NASA不得不出面辟谣:电影都是瞎编的,人类的未来美好着呢。

  忧天的不止美国影迷。

  同样以“2012年是世界末日”为背景的《2012》上周在汉公映以来,票房增速直逼《变形金刚2》。这部集各种自然灾害之大成的大片也唬住了不少中国影迷,连日来,各大网站论坛均出现了有关“世界末日说”的技术帖。

  知识就是力量。本着寓教于乐的态度,记者连日来采访了本地几位专家,将《2012》“解剖”一番,因此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2012年世界末日?不可能啦!”

  剧情:“九星连珠,天生异象。”九大行星连成一线,导致太阳释放出大量中微子,危及地球。

  专家释疑:当多个行星分布在地球与太阳连线附近的小扇面内时,一眼望去好像处在一条直线上,被称为“行星连珠”。这一天象的出现概率很小,对地球的影响也很小,最近一次发生在2000年。

  至于中微子,它每天都会光顾地球和宇宙,但很少被吸收,大多都直接穿过地球又回到了宇宙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中微子探测很困难)。因此,电影中“地球受到中微子影响,地心温度升高引致地震、火山爆发等灾难”,是不可信的。

  ——郑小平

  剧情:印度天体物理学家率先发现“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信号。

  专家释疑:印度基础科学研究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有多位印度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印度的天体物理研究也是一样,印度裔科学家钱德拉塞卡就是由于发现白矮星极限质量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郑小平

  剧情:地心温度增高,将地球各板块之间的水泥连接带熔化。

  专家释疑:第一,如果影响地球的能量来自于太阳,那首先受影响的不是地心,而是地表的地壳介质;其次,如果地心温度持续增高,地表上的人类根本无法承受,很多物种都会灭绝,不可能有人生还,更谈不上登上诺亚方舟。

  全球地表分成十几个板块,板块之间的接合部我们称之为断层,一般地震就发生在断层上。但板块不是靠水泥连接,而是依靠摩擦力。

  ——熊熊

  剧情:地震引发大海啸,喜马拉雅山被淹没。地震结束后,非洲的好望角成了新的世界最高点。

  专家释疑:从主人翁本应在海上迫降,最后却降落在1000多公里以外的中国来判断,当时地壳运动的速率应该非常大,但我们找不到这种运动变化的驱动源。退一步说,假使真的发生了这种变化,地壳以那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运动,并完成板块的汇聚、碰撞和造山过程,那么,其作用力早已将地壳彻底破坏。

  ——熊熊

  剧情:中国工人修建出4艘方舟,载着各国人民逃出生天。

  专家释疑:电影中的方舟就是超级大的船,目前国际上已建的“海上超级浮体”、“海上飞机场”,规模都足够大。如果有足够资金和人力,并且预先知道船体要面临的冲击数据,中国完全有能力造出电影中的方舟。目前中国的造船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技术水平也属于第一梯队。两年内,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杨平

  番外篇:

  为什么中国拍不出《2012》?

  (记者戎钰)中国人都能在世界末日充当救世主了,中国导演怎么还拍不出像样的灾难片?武汉电脑特效高手、玛雅动漫艺术总监曾先生遗憾地告诉记者:“《2012》这样的特效大片,中国人能拍,可惜不是现在。”

  “ 其实拍摄原理大家都懂。”曾先生用“男主角驾车在断裂的地面上飞奔,身后是陆续倒塌的大厦”这段戏向记者做起了讲解,“摄影机放在车里,拍车内的状况和男主角的脸,但当视角转向车外时,那些倒塌的楼、从天而降的火球、迅速断裂的地表,都是用电脑做的,最后再和实景拍的内容拼在一起。”

  既然道理不难,怎么没人拍?曾先生将之归咎为两点:个人对制作工具的把握能力、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成熟。“Photoshop软件大家都会用吧?但普通人只用它处理图片,高手就用得出神入化,甚至钻研、开发新程序,去拓展、强化它的功能。”曾先生坦言,中国的优秀特效人才基本都出国了,“外国电影人可以花一年研究一个软件,最后只为美化几秒钟的镜头,中国电影工业还不成熟,做不到这点。”

  楚天都市报 记者 戎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