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看上了中国的票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012》看上了中国的票房
2009年11月20日 14:15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电影《2012》上映了,看的时候惊诧莫名,嘴都合不拢;散场时听到有人打电话向朋友介绍观影心得:还行,值这个电影票钱——普通观众对此片的初步肯定,一目了然。但你要说大家狂热追捧此片,我看还达不到这个热度。

  我以为,《2012》受到的“有所保留的肯定”,和我们观众成熟的大片消费观颇有关系。

  自从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之后,MADEINUSA的大片被奉为大片中的大片;而大片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拨人,越发具备成熟的消费者态度,非常清醒地知道在美国大片,以及在用人民币或者港元模仿的“类大片”、“准大片”中,该找的是什么,不该找的是什么,看电影之前就有个如何取舍的心理准备。长期被训练和自我训练之后,我们终于成了为美国大片买单的“五好”观众。

  具体说来,此类型大片的看点一般是:第一,房倒屋塌、狂轰滥炸、山崩地裂、沧海桑田、风雪无垠。尤以爆破世界著名的大型建筑以及一个城市一个州的滑入海底为甚。《泰坦尼克号》之后,《珍珠港》、《华氏911》之类的场景,尽管科技含量高,但毕竟还有史实在那,不好过度发挥。而到了艾默里奇的《后天》,以及不久前《哈利·波特》的伦敦大桥扭曲翻倒之后,就有点失控了。也许是末世情结在起作用,在《2012》中,罗马教堂、埃菲尔铁塔等等,均难逃此劫,这也是观众嘴合不上的原因。不过导演还是自认为并没登峰造极,至少里面没有曼哈顿。他说:“因为我已经毁灭过太多次纽约了,我想离它远点了。 ”第二,科技含量、科普知识、科学幻想。感谢所有大片对我们进行的科普教育。在这部片子里,我们关心了一下太阳的活动、玛雅人的预言和诺亚方舟的救世神话。科学来到世上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实用的,也是因为它同时拓展了人类的梦想。这种奠基在科学知识上的幻想,在我的童年主要是来自一本叫做《科幻世界》的杂志。我们上一辈的科幻读者,看过《地心奇遇》、《金银岛》、《环游世界80天》之类的小说,但是人数恐怕不多。对于我们以及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侏罗纪公园》、《终结者》、《黑客帝国》、《龙卷风》、《异型》,乃至《木乃伊归来》、《未来水世界》等电影就重要得多了。如果孩子们只关心今天,而不关心梦想,不关心《后天》或者《2012》,不关心物种进化、天体演变、能源危机和智能时代的终极大问题,也不见得关心诗人海子所说的粮食和蔬菜,最终怕是会成长为庸庸碌碌的一群城市生物。第三个看点是特权阶层和平民阶层做斗争。不过老实说这个看点已经相当陈旧。好莱坞大片里的平民最终获得掌声和胜利,故事里的方舟终会向无数平民百姓打开大门。

  除了这些看点之外,电影也有公认的非看点:支离破碎的线索、无法自圆其说的情节调度、幸运无敌的平民家庭、破镜重圆的婚姻、脑满肠肥的富商和金发无脑的花瓶美女,类似俗套情节,只好说是拿来容纳科技镜头的一个粗糙包装,所以有人说,看大片不是看故事。总是进行这类自我洗脑的教育,会使你终于放弃对于电影叙事上的各种要求。

  当我在片中听到那精明自私的美国最高指挥官来了一句“来中国就对了,在别的地方不可能这么快完成……”一语,真要失笑。与其相信这是编导被汶川救灾的中国作风所震撼,我看倒像是美国制片人被中国票房所吸引。(苏妮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