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为什么对父辈作家集体“反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80后”作家为什么对父辈作家集体“反水”
2009年11月24日 07: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一辈作家已经没有资格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已经羞于提起自己曾经喜欢过先锋派作家”,“他们没有把他们的世界观表达出来”——前不久,文学杂志《鲤》的主编“80后”女作家张悦然和她的同事策划了一次专题问卷调查,不少“80后”作者借助问卷,表达了对父辈作家的上述观点。

  “80后”作家对父辈作家常有微词,但像这样如此“出言不逊”集体“反水”,尚属第一次。每次遭到后辈的数落,前辈作家们的反应要么是“大人不计小人过”,要么是回应言词中弥漫悻悻然的味道,很少有人站出来公开叫板。这也在情理之中,谁让“80后”抓住了他们的小辫子,把他们最难以启齿的痛处指了出来。对于作家而言,没能把自己的“世界观”表达出来,就等于自己写作最核心的部分被否定了。

  “80后”这次集体开炮的对象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先锋文学作家,包括马原、余华、格非、叶兆言、苏童、孙甘露等。曾几何时,这批作家全新的写作方式和生存方式,“不仅是对文学形态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挑战”,诞生了一大批堪称经典的作品。只是,他们的探索止步于挑战;他们的经典,仅限于当时。二十多年后,他们的启蒙作用在光芒渐暗之后,已经不再能够为新一代的作家和读者提供营养,他们的作品在汇入文化长河之后,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喑哑期。

  用不着“80后”否定先锋作家,他们的兄辈“70后”作家,以及评论界、知识界的一些人士,都曾对先锋文学有过强烈的质疑。对于质疑者来说,先锋文学剑走偏锋,绕过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该“写什么”的棘手问题,而从“怎么写”入手,用技术主义制造了一场叙事狂欢,语言的恣意的确让社会情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但没从根本上解决读者关注自身、对应生活、反思现实的精神需求,所以,先锋作家们曾被戴上的“结构主义小说”、“新潮小说”、“新感觉小说”等帽子,至今看来是那么虚飘。

  “80后”作家敢如此“大逆不道”,是因为他们曾经仰视的父辈作家们,在他们的心目中失去了分量,“80后”作家已经可以直接跳过父辈作家,开始向中国的古典文学、国外的经典名著汲取文学营养,再加上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以及他们从当下获得的生存经验,已经让他们拥有足够充实的文字表达能力,与父辈的“断代”并不能阻隔他们与古与今、与这个世界建立细密的联系,而正是因为视野的开阔,他们才能够给父辈作家以“没有资格再做他们的精神偶像”的结论。

  父辈作家群体虽然并不情愿向“80后”作家认输,但言词之间还是经常流露对后辈作家的欣赏和羡慕之意。马原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80后’的小说让人感到新气息”,韩寒、张悦然“他们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新气息”和“个人风格”这两个关键词,曾经是那么多次地被运用在先锋作家身上。

  “80后”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和读者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他们的自信也可以让人忽略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转而对他们的作品寄予更高期望。但显然有一些问题必须说明:“80后”是书商运作出来的概念。他们没有从传统文学中吸纳精华的耐心,写作天马行空,与时代脉搏同步却过于注重自我,缺乏深度思考,被商业牵着鼻子走……批评父辈作家的“80后”能超越他们吗?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韩浩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