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胞妹忆授业恩师:顾随教我怎样做老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杨宪益胞妹忆授业恩师:顾随教我怎样做老师
2009年11月25日 08:53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93岁的杨敏如讲到老师顾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杨宪益胞妹回忆授业恩师,两代古典诗词大家心灵相通

  杨敏如 顾随教我怎样做老师(1)

  ●杨敏如,女,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精于唐宋词研究。1916年生于天津,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顾随等名师,专攻古典文学方向,兼研俄罗斯文学。1940年任教于重庆南开中学,抗战后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5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直至退休。著有《宋词百阙》、《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唐宋词选读百首》等。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河北清河县人。20世纪杰出的国学大师和文学巨匠,在词学、曲学、文字学、音韵学、禅学、书法等领域都有建树,与著名词曲学家吴梅并称“北顾南吴”。顾随先生一生教书育人,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许多弟子早已成为名满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如周汝昌、叶嘉莹、杨敏如、郭预衡、张清华等。

  11月7日,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举办的“缅怀恩师品德,传承文化精髓”———顾随诗词研讨会在京举行。93岁的古典文学专家、北师大教授杨敏如,谈起她的老师顾随先生,仍然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崇敬之情。

  杨敏如是前日刚刚去世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妹妹,她一生追随词学大师顾随,从13岁起,就与恩师结下了绵远悠长的“词缘”。

  1 十三岁被顾随词吸引

  中学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敏如接触到顾随先生的词作,从此被深深吸引。及至她在燕京大学国文系受教于顾随先生之后,才知道这冥冥中早已注定的师生缘。正是这缘分,奠定了师生俩数十年的情谊。

  80年前,我13岁的时候,在天津一个教会学校“中西女中”念初中。我们那个学校,教师许多是外国人,中国教师中的女老师多,男老师很少。

  初二那年上几何课,老师是一个20多岁的男青年。考试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写题目。这个老师很有意思,他写完题目以后没事,就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画,画兰花、画松树,画得好极了。他还在旁边写了这么几句:“少岁吟诗,中岁填词,把牢骚徒作谈资,镇常自语,待得何时。可唤愁来,鞭愁死,葬愁尸”。

  我哥哥杨宪益的老师曾经在家里教他念书,我跟着念过,但是那时候我没有见过长短句,我想,黑板上这写的是什么呢?我背过《唐诗三百首》,也背过《诗经》,可没见过这个。我就仔细看了一下,很快记住了。我不懂“愁”,看这长短句里写的,好像“愁”都是具体的,可以把它唤来,而且鞭死。我想,这一定是这个几何老师做的,这个老师太棒了。

  结果我都没有做后面的题目,就在欢喜赞叹中交卷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行香子》,而它的作者就是顾随先生。

  中学毕业,考上燕京大学以后,我报了国文系。主任郭绍虞教我国文,外语系的主任教我英文,我英文就得了很高的9分,国文只得了7分,因为郭绍虞先生的苏州话我听不懂。念到二年级可以转系,我就跟郭绍虞先生说,我要转系。他说为什么?我说,因为我英文得9分,国文才得7分,我英文比国文强,干脆念外语系吧。

  郭绍虞说:“我告诉你,中文系很少有像你这样英文好的,你不许走。”就这样,我就留下来了。也幸亏如此,才有幸在二年级,听到了顾随先生的词课。

  2 课堂上如入“无我之境”

  词兴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宋词多有家国之悲。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之后,顾随先生授课语带双关,师生心中悲苦的共鸣不难想见。

  当时,顾先生一个礼拜讲一次课,听顾随先生课者限40人。燕京大学的习惯是,选课的时候自己填单子,中文系有个单子在那儿摆着,结果大家就抢,好多人还是签不上。因为我本来就是中文系的,所以老早就写上了。教室里40个人很快就坐满了,那些外系的学生,来得早的,都到别处找一个椅子来,把边上都坐满。再慢一点的人,椅子没有地方搁了,就搁在过道上。因为人坐多了,教室门永远是开着的,不能关。

  顾先生讲课,有时候就像王国维说的一样进了无我之境,他讲着讲着,就迷醉在作品里了,把自己对词的体会、心得、鉴赏传神而完整地讲了出来。学生们听着,也跟着他进入了神奇的艺术世界。没有顾先生,没有我们,大家伙儿都融为一体了。这也是有我之境,因为我们就看见顾先生本人的形象在你面前。

  我那时二十来岁,为赋新词强作愁,也不懂什么叫愁。上课的时候,我连表都不敢看,只怕一会儿时间就过完了,就拿两个眼睛瞪着先生,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最高享受。我很迷顾随先生,于是就跑到系图书馆,借到顾先生的一本《无病词》。我忽然发现,13岁那年在几何课上,我背下的那半首词,是顾随先生《行香子》三首之一的后半阙。我想这真是奇缘。

  我一算,顾先生那时候很年轻,正好在天津任教。我那个几何老师,大概很喜欢他那首词。我第一次读到完整的《无病词》,觉得这首词有很多特色,没有那么多典故,不像古代人的词,就像现代人的词,说自己心里的话,很真实,很有感情。而顾先生的悲哀,很多都是写到国家。我就想,顾先生一定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我就这样初步认识了顾先生,并且非常崇拜他。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