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的社会学:幸福与房子有关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蜗居》的社会学:幸福与房子有关
2009年12月01日 14:29 来源:石家庄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反映高房价时代白领生活的电视剧《蜗居》,正在各地热播,《蜗居》以“房奴”和“反腐”为切入点,讲述一对夫妇为在上海买房子而经历的艰辛故事。剧中女主角海萍似乎说出了很多人心里想说的话:“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来: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腾讯网发起的一项网友投票吸引了36万名网友,结果显示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中国青年报》11月19日)

  不少观众在网上留言称:贫贱夫妻百事哀,房子问题不仅是单纯的住处问题,它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家,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地位,巨大的压力和无处不在的诱惑,在房子问题上格外突出。《蜗居》的故事,有极大代表性,也是社会问题中,不可回避的最重要话题。八成公众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是一个怎样的价值判断,又呈现了何样的民生图景呢?编剧六六说:“每一个写字楼里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众多让个体触景生情的桥段、台词,使个体心有灵犀——在理想与现实、情爱与家庭中的无奈、困惑,甚至是赤裸裸的生存现状。

  事实上,就笔者的观察,对《蜗居》的关注,并非仅仅停留在电视剧艺术性的角度上,相反,更多时候是放在社会视野下。在“幸福与房子有关”的视野中,“蜗居”成了一个社会学命题。从这点上说,笔者以为,作家肖复兴的见解值得关注:《蜗居》不是承载问题的一个筐,而是刺向当下社会和我们内心的一枚刺。这是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因为它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的敏感,更因为它拥有不回避现实生活的良知。笔者的认识是,《蜗居》是对民众心声的表达,是对民意的集中展现。而肖复兴之所以把《蜗居》称作指向现实的一根刺,无非是表明了公众在住房问题的困顿和无力感。而电视剧《蜗居》对这点的展现恰恰印证了公众的现实,二者的对接结果就是互动促成了《蜗居》的“火”。

  房子是家的港湾,是一个人乃至一家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传统的国人观念里,没有房子何能称其为家?因此,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成为每一个家庭奋斗的目标,也成为家庭幸福的重要指标。但是《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显示,我国一些大城市存在一个软肋——在宜居指标方面得分都较低——人均GDP比较高的地区,居民的生活成本通常也会比较高,这可能会抵消高收入的影响,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房价。在京沪,人均收入虽然比其他地区高几倍,但其房价却比其它地区可能高十几倍,如果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则生活满意度就会下降。因此,在考虑生活成本的情况下,一个地区人均GDP就有可能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相背离。正是在这点上,《蜗居》背后的社会命题得到了展现。

  当房子拴着一家人下半辈子幸福的时候,当房贷像山岳一样压迫在一个人头上,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和品质的时候,这个家更多地不是温暖而是可怕。

  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也反证了当下社会福利水平低下的困顿。正义论大师罗尔斯对社会福利做了这样描述:社会福利是社会中处境最差的人决定的,只有当社会中这些人的处境得到改善时,社会福利才会增长。因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福利水平不是由那些能买得起房子的群体来决定的。

  对《蜗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乃至争议,但是, “做房奴不幸,做不了房奴更不幸”,幸福与房子有关,在笔者看来,除了是公众心声的表达外,更是一种提醒。否则,《蜗居》无论引起多么大的关注,在这样的一个注意力时代,也终有冷却的一天。(舒 锋)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