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留下遗憾:没与全家人一块度过96岁生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杨宪益留下遗憾:没与全家人一块度过96岁生日
2009年12月02日 14:28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1月23日,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因颈淋巴癌抢救无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去世,享年95岁。杨宪益告别仪式于2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杨宪益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1934年毕业于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53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任翻译专家。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提到杨宪益和他的夫人戴乃迭,可以算得上译坛“绝唱”,他们不仅将上百万字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也作为主要译者和执行主编,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空白的“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杨宪益先生一生译著等身,因此获得了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是继季羨林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翻译家。

  据杨宪益外甥女赵蘅介绍,由于不能说话,杨宪益离去时没能留下遗言,“但在我以前与舅舅的交流中隐约获知,他对早年写的一部自传极不满意。一是书中关于对他国外生活的记述较少,这是因为时过境迁,许多事情他都回忆不起来了。二是因为其他因素,自传在国内出版时被删节了多个章节。”据了解,杨宪益的这部自传在国内出版时名字改为《漏船载酒忆当年》,8年前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赵蘅说,杨宪益另一个遗憾是,想与全家人一块度过96岁生日,可这个愿望也落空了。让杨宪益感到安慰的是,前不久他的散文结集成《去日苦多》出版。

  杨宪益夫妇与本报的渊源由来已久。本报曾多次介绍这一对翻译伴侣的翻译著作以及佚事,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感动。本报曾用了三个整版(2002年6月7日)刊登戴乃迭的未完成自传《我觉得我有两个祖国……》;《一个家族记忆中的名流》则叙述了杨宪益1940年英国留学归来至60年代初的经历:“翻译文章尊崇信,达,雅,做人时一样风度翩翩,是个风流才子,典型的文人”(2008年8月8日);而今年11月的一篇题为《杨宪益的不在乎与在乎》的报道更是全面着笔于先生一生精力萃于译事,其中提及的一本杨先生自传——《去日苦多》,则道尽了他在生命的余年,复归于凡人平淡散淡而豁达的淡泊心情……

  跟杨宪益有20多年交往历史的作家李辉说:“他走了,对于中国的翻译界是一个遗憾,少了个可爱的好老头。”杨宪益曾在一次采访中道:“我的朋友现在也少了,都走了。朋友像我这个年龄的,不是死了,就是病得比我还厉害,很少见面了。”而现在,先生终于可以跟他的爱妻和朋友们在另一个世界团圆了。

  -实习生田诚报道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